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多形態(tài)皮損表現(xiàn)的二期梅毒1例

發(fā)布時間:2019-04-27 00:46
【摘要】:患者女,49歲。20d前面部出現(xiàn)紅斑、丘疹、膿皰伴瘙癢,此后泛發(fā)全身,克林霉素及西替利嗪治療后未見緩解。既往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年,肝癌1年,其丈夫有婚外性接觸及生殖器破潰史。皮膚科情況:面部見較多鱗屑性紅斑、丘疹,軀干、四肢散在玫瑰色斑疹,腹部有數(shù)個膿皰疹,外陰部見扁平濕疣。TPPA(+),RPR 1∶512(+)。診斷:二期梅毒。
[Abstract]:The patient female, 49 years old, had erythema, papules, pustules and pruritus on the face 20 days before, and then the whole body was generalized. No relief was observ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clindamycin and cetirizine. Previous chronic hepatitis B history of 20 years, liver cancer 1 year, her husband has extramarital sexual contact and genital rupture history. Dermatology: more squamous erythema, papules, torso, extremities scattered in rosy macula, several purulent herpes in abdomen and condyloma flat in vulva. TPPA (), RPR 1 / 512 (). Diagnosis: secondary syphilis.
【作者單位】: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
【分類號】:R75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敬先;李力翠;郝宏藝;;以膿皰疹及扁平濕疣為主要表現(xiàn)的二期梅毒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漢平;;以環(huán)狀紅斑為主要表現(xiàn)的二期梅毒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譚燕;晚期梅毒血清學變化和血清固定的隱性梅毒認知功能相關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蔡益芹;;76例潛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侶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測[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年07期

2 田常發(fā);膿皰性梅毒疹1例[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1999年03期

3 彭蘭菊,孫延榮;膿皰型二期梅毒疹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年04期

4 溫緒崠;李中偉;趙毅;;硬下疳與多形二期梅毒疹并發(fā)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7年04期

5 晏瑩;夏凡;段逸群;;多形態(tài)梅毒疹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才杰,畢建平,滕蔚;二期梅毒疹誤診為銀屑病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7年03期

2 趙榮,陳險峰;二期梅毒疹1例[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1年06期

3 付兵初;毛囊丘疹型二期梅毒疹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6年01期

4 劉東海;孕婦發(fā)生二期梅毒疹1例[J];張家口醫(yī)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5 王鵬,普雄明;硬下疳合并二期梅毒疹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8年04期

6 王輝;玫瑰糠疹型二期梅毒疹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7年02期

7 瞿偉,王曉格,胡銀娥;二期梅毒疹3例報告[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年02期

8 夏秀娟,許政;銀屑病樣二期梅毒疹55例報告[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0年03期

9 陶慶杰,蔡潤學;銀屑病樣二期梅毒疹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年02期

10 田立紅;;環(huán)狀皮疹表現(xiàn)的二期梅毒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釗;;二期梅毒疹誤診1例[A];2011年浙江省皮膚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2 華夏;張誼芝;;以舌粘膜損害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二期梅毒疹1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第七次學術年會、2010年重慶四川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診療皮膚性病新進展新技術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杜發(fā)斌;蔚林蘭;孫曉峰;馮明輝;張瑞;;芍地蘭片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程瑗;金曉芝;葉超;陳永平;章圣輝;洪煒龍;谷甸娜;張磊;鄭明華;;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數(shù)量變化[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江宇泳;王融冰;孫靜媛;劉軍民;吳云忠;周桂琴;孫鳳霞;王曉靜;;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證型臨床分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二屆內科肝膽病學術會議暨第四次國家中醫(yī)肝病重點?茀f(xié)作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江宇泳;王融冰;;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虛實證與T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7年

7 婁金麗;閆艷;李秀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的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三屆內科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8 程瑗;金曉芝;葉超;陳永平;章圣輝;洪煒龍;谷甸娜;張磊;鄭明華;;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數(shù)量變化[A];第二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李旭明;魏爭;;三環(huán)療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0年

10 徐克成;吳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聯(lián)合治療[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三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高莎;如何正確治療慢性乙型肝炎?[N];工人日報;2001年

2 曾歷;新研究帶來新啟示[N];健康報;2008年

3 石家莊市第五醫(yī)院感染五科主任 陳翠英;再談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必要性[N];石家莊日報;2009年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藥原則[N];大連日報;2005年

5 劍鐘;“丹參酸乙”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2年

6 汪承柏教授;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慢性乙型肝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7 汪承柏;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慢性乙型肝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8 汪承柏;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慢性乙型肝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9 汪承柏教授;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慢性乙型肝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10 汪承柏教授;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慢性乙型肝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辛桂杰;替諾福韋酯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療效及治療過程中宿主的免疫應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吳剛;1.乙酰半胱氨酸治療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臨床研究  2.高效復合干擾素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趨勢及患者的生命質量與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馬利;中醫(yī)藥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證醫(yī)學工作平臺的構建和應用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王志宏;針刺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6 南雪平;抗HBV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調節(jié)性免疫功能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7 戚朝霞;RORα和RORγt在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乙肝和原發(fā)性肝癌的表達和意義[D];山東大學;2012年

8 于風雪;白細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療應答的關聯(lián)性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楊志軍;我國慢性傳染病預防與治療監(jiān)測的經濟學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10 劉震;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毒損肝絡病機及其證候特點的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靜;少見二期梅毒疹四例報告及文獻復習[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潘菁;中國西南地區(qū)人群中IL-10-592和IFNAR1-17470多態(tài)性與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關性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辛曉麗;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學變化及其與血清生化和纖維化等指標的關系[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李薇;乙肝凈方治療應用核苷(酸)類藥物停藥復發(fā)的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觀察[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李文聰;慢性乙型肝炎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崔明芳;Tim-3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感染轉歸的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夏淑林;CD24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劉琦;HBV基因型及前C區(qū)變異與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關系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李慧琴;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方藥的篩選與評價[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10 厲晶萍;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型的理法方藥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4年



本文編號:24665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4665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09d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