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源黑色素瘤DNA疫苗結合IL-12和Ii-PADRE抗鼠黑色素瘤的研究
本文選題:gp + TRP-; 參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4年09期
【摘要】:研究酪氨酸激酶相關蛋白2(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2,TRP-2)和gp100質(zhì)粒DNA在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的抗腫瘤作用。TRP-2及gp100在人類和鼠類黑色素瘤中均高度表達。鼠源gp100(mgp100)和鼠源TRP-2(mTRP-2)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較差,而異源黑色素瘤相關抗原可打破這些免疫耐受。使用電脈沖法免疫人源gp100(hgp100)和人源TRP-2(hTRP-2)質(zhì)粒在B16F10腫瘤模型中表現(xiàn)出顯著的保護作用。TRP-2和gp100質(zhì)粒免疫結合Ii-PADRE(invariant Pan DR reactive epitope)和鼠源白介素-12(murine interleukin-12,mIL-12)質(zhì)粒有效消退了建立的皮下B16F10腫瘤。上述結果表明,肌肉內(nèi)注射異源DNA疫苗結合Ii-PADRE與IL-12質(zhì)粒使用可能是一種有效治療黑色素瘤的策略。
[Abstract]:To study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tyrosin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_ 2 TRP-2) and gp100 plasmid DNA in B16 melanoma mice. The expression of TRP-2 and gp100 in human and mouse melanoma was studied. The immunogenicity of murine gp100 (mgp100) and murine TRP-2mTRP-2) was poor in mice, but allogeneic melanoma related antigens could break these immune tolerance. Human gp100hgp100) and human TRP-2hTRP-2) plasmids were immunized with electric pulse metho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RP-2 and gp100 plasmids immunized with Ii-PADRE(invariant Pan DR reactive epitope) and mouse interleukin-12murine interleukin-12mIL-12) effectively disappeared the established subcutaneous B16F10 tumo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heterogenous DNA vaccine combined with Ii-PADRE and IL-12 plasmid may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作者單位】: 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新元醫(yī)藥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理查羅伯茨生物科技研究院;鹽城腫瘤生物和靶向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基金】:浙江理工大學研究啟動經(jīng)費(批準號:1016834-Y)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81272687)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LZ13H160004) 浙江省高校生物學重中之重(一級)學科資助的課題~~
【分類號】:R73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楠;王金柱;張玉玖;毛玉泉;張景權;譚郁彬;;原發(fā)性食管黑色素瘤的臨床和病理探討——附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天津醫(yī)藥;1986年11期
2 李忠,王榮朝;小腸、口腔及肺多灶性無色素性黑色素瘤1例[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94年02期
3 汪九湘,劉文格;黑色素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并存一例[J];河南腫瘤學雜志;1996年06期
4 楊維春,李世芳;脈絡膜黑色素瘤術后9年單發(fā)肝臟轉移病例報告[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王卓才,賴日權,羅祝泉;肝惡性黑色素瘤1例[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1年06期
6 傅濤,魏文斌,王陽,劉小超;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與葡萄膜黑色素瘤[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5年03期
7 楊秀珍;張曉梅;徐山淡;;顱內(nèi)原發(fā)性黑色素瘤誤診一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年07期
8 楊景春,劉子勇,孫揚,蘇肖漢,馬遠平;CO_2激光照射實驗性黑色素瘤觀察[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年Z1期
9 呂德志;錢俊甫;張友昌;;黑色素瘤誤診雞眼一例[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88年08期
10 郭華北,余裕民,,姜程茂,蔣秉坤;血清S100IRMA對黑色素瘤的臨床應用價值[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緬;;MicroRNA調(diào)控黑色素瘤發(fā)生機制(英文)[A];第三屆細胞結構與功能的信號基礎研討會論文摘要[C];2010年
2 黎川;;黑色素瘤的MRI診斷[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許宇;趙培泉;朱穎;;視盤上的黑色素細胞瘤抑或是黑色素瘤[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王國華;;惡性黑色素瘤胃轉移的X線表現(xiàn)(附5例分析)[A];全國非血管性與血管性介入新技術學術研討大會(第二屆介入放射學新技術提高班、第二屆河南省腫瘤介入診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賈蘭青;羅利群;張友會;;轉導B_7-1基因消除IFN-γ對黑色素瘤轉移潛力的增強作用[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6 王寅;林文;殷明;姜恅英;陳新生;;5—脂氧合酶對黑色素瘤A375粘附及整合素表達的作用[A];海峽兩岸三地藥理學學術報告會論文匯編[C];2001年
7 徐輝;唐桂波;;黑色素瘤腦轉移的MRI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6年
8 胡巍;張超;方蕓;;霧化吸入羥基喜樹堿對小鼠黑色素瘤肺轉移的藥效學及體外作用機制研究[A];2010施慧達杯第十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9 安菊生;吳令英;李寧;俞高志;劉麗影;;原發(fā)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婦科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紀超;康健;陳文琦;楊波;萬寅生;畢志剛;;核黃素削弱EGF誘導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細胞株AQP3上調(diào)以及細胞遷移增加[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管九蘋;澳大利亞免費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時報;2010年
2 實習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無藥可治?[N];科技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聶國春;專家:黑色素瘤可防可治[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慕欣;解讀2011版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1年
5 王倫 劉晨;探索黑色素瘤治療新技術[N];保健時報;2009年
6 北京腫瘤醫(y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nèi)科主任 郭軍;自檢法則識別黑色素瘤[N];保健時報;2009年
7 伊遙;易普利姆瑪:黑色素瘤治療的新標桿[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8 老曲;美科學家發(fā)現(xiàn)化療對黑色素瘤無效的原因[N];北京科技報;2002年
9 記者 王小龍;新藥可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N];科技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李木元;黑色素瘤沒有那么“黑”[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汪來;黑色素瘤治療的抗藥性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2 李熳;黑色素瘤轉移相關蛋白的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Omer Abdelsalam Mohammed Musa;小鼠軟腦膜黑色素瘤原位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評價腦腫瘤疫苗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3年
4 白津;JWA通過整合素信號通路調(diào)節(jié)黑色素瘤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李群;Survivin的下調(diào)對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誘導的黑色素瘤細胞凋亡抗性的影響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惠琦;靶向黑色素瘤重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達、純化及其靶向抗腫瘤生物學效應[D];吉林大學;2014年
7 金雷;MiRNA-149~*調(diào)控黑色素瘤應對內(nèi)質(zhì)網(wǎng)壓力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8 龍海;黑色素瘤全基因組DNA甲基化與組蛋白甲基化異常譜式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9 周斌;Rap1GAP抑制黑色素瘤VEGF自分泌和旁分泌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劉心霞;白藜蘆醇在黑色素瘤小鼠體內(nèi)的藥動藥效及PK-PD結合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向宏;黑色素瘤抗原基因在胃癌組織中表達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2年
2 趙強;口腔粘膜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學及與P16-CyclinDl-pRb通路的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3 馮蕾;抗人黑色素瘤嵌合抗體的構建及表達[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吳靜靜;黑色素瘤病人淋巴細胞表面TRAIL表達的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劉艷榮;局部微環(huán)境在小鼠黑色素瘤線形程序性壞死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楊錚;眼黑色素瘤病人眼球摘除術后死亡原因的臨床及病理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7 苑超;肢體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療效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尹利華;Bmi-1在黑色素瘤中的表達及其與ki-67、P16相關性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彭細毛;口服重組沙門菌SL7207/mtHSP70/HSV-TK靶向抗小鼠黑色素瘤實驗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蘇醒;抗黑色素瘤scFv-mTNF-α免疫細胞因子的構建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886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88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