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介素4在特應性皮炎發(fā)病中的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白細胞介素 切入點:細胞因子 出處:《臨床皮膚科雜志》2016年10期
【摘要】:白細胞介素(IL)-4-主要由活化的Th2細胞產(chǎn)生一種細胞因子,廣泛參與特應性皮炎(AD)的炎癥形成。研究表明,AD患者血清及皮膚中IL-4的水平顯著增高,高濃度的IL-4誘導Th0極化成Th2細胞,并抑制Th1細胞產(chǎn)生,導致Th1/Th2細胞分化失衡。同時,IL-4還會促進B細胞合成Ig E;影響胸腺活化調節(jié)趨化因子、IL-10和IL-31等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以及降低表皮中間絲聚蛋白、兜甲蛋白和內披蛋白等結構蛋白的產(chǎn)生,促進AD發(fā)生。因此,該文對IL-4在AD屏障功能、免疫學反應以及臨床癥狀和轉歸中的作用機制作一綜述。
[Abstract]:IL-IL-4- is mainly produced by activated Th2 cells and is widely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formation of A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evel of IL-4 in serum and skin of AD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IL-4 induces Th0 to be polarized into Th2 cells. In addition, IL-4 also promoted the synthesis of IgE by B cells, affected the expression of cytokines such as IL-10 and IL-31 in thymus activation, and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polyprotein in epidermal mesenchyme. The production of structural proteins, such as dachlorine and endopeti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D. This review reviews the role of IL-4 in the barrier function, immunological response, clinical symptoms and outcome of AD.
【作者單位】: 上海市皮膚病醫(yī)院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
【分類號】:R75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麗芳;微生物與特應性皮炎[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1年05期
2 寧靜;特應性皮炎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兩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2年08期
3 尤立平,劉永生,楊頂權,李燕柳;北京地區(qū)1340名學齡前兒童特應性皮炎調查[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2年02期
4 林麟;特應性皮炎的某些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年04期
5 周文明,張學軍;特應性皮炎的環(huán)境因素[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3年02期
6 張亞芹,姜蘭香,孫海東,周天宇;特應性皮炎的診治[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3年13期
7 郭恒岳;用色差計評價特應性皮炎的色澤改變[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4年02期
8 田劍貞,徐麗敏;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年03期
9 Olesen A.B.;Bang K.;Juul S.;Thestrup- Pedersen K. ;惠海英;;丹麥20世紀90年代出生人群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病率相對穩(wěn)定[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08期
10 Krathen R.A.;Hsu S.;黨倩麗;;奧馬佐單抗不能改善嚴重的成人特應性皮炎[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玉峰;;特應性皮炎的防治[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李建紅;李萍;劉建中;崔榮;馮進云;;特應性皮炎患者血中白介素17含量檢測及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李彥希;趙鵬;;青鵬軟膏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觀察[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詹慶霞;;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進展[A];首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5 劉玉峰;付萌;趙小東;廖文俊;;特應性皮炎的治療[A];200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蔡春霞;張梅;;暢迪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觀察[A];華東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7 姚志榮;;特應性皮炎的診斷與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8 申春平;邢環(huán);馬琳;;150例特應性皮炎患兒的生活質量調查研究[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湯建萍;樹葉;張丹;曾迎紅;;血清特異性IgE在兒童特應性皮炎中的意義[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鄒先彪;李蕾;;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新進展[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皮膚科主任 張建中;特應性皮炎該用什么藥[N];健康報;2008年
2 周艷青;冷水擦洗可治特應性皮炎[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3 徐述湘;特應性皮炎治療應講究“用藥藝術”[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4 記者 張潔 通訊員 周建躍 溫紅蕾;省婦幼征集150名特應性皮炎患者[N];湖北日報;2009年
5 哈醫(yī)大一院皮膚科 鄭淑云 (副主任醫(yī)師) 通訊員 張新浩;家庭防治特應性皮炎[N];家庭醫(yī)生報;2009年
6 出診醫(yī)生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 項蕾紅;特應性皮炎總反復 須分期用藥[N];健康報;2012年
7 張炎;別把特應性皮炎當普通濕疹[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8 中國消費者報 張靜波;特應性皮炎需遠離激素[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9 李其林;三種病原體與特應性皮炎密切相關[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10 健康時報記者 何佳頤;特應性皮炎要遠離激素[N];健康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雍磊;淋巴免疫治療成人特應性皮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2 郭亞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對小鼠特應性皮炎模型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3 馬蕾;特應性皮炎與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及絲聚合蛋白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李揚;中國漢族人特應性皮炎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呂志榮;特應性皮炎的綜合高通量研究:通過OMICS手段探討疾病的核心蛋白與生物標志物[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梁云生;STAT5/TET2調控單核細胞FCER1G基因啟動子DNA甲基化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特應性皮炎發(fā)病中的作用[D];中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波;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在特應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實驗研究[D];瀘州醫(yī)學院;2012年
2 孟圓;依據(jù)食物sIgG檢測的飲食干預在兒童特應性皮炎治療中的作用評價[D];遵義醫(yī)學院;2016年
3 吳延延;5q22.1區(qū)域與中國漢族人群特應性皮炎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張莉梅;298例兒童特應性皮炎臨床特征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李存濤;中國南北方特應性皮炎患者臨床特征患病率的差異[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李冬梅;兒童期特應性皮炎患者血清鋅變化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郭小燕;誘發(fā)兒童特應性皮炎的鲅魚蛋白過敏原的研究[D];青島大學;2013年
8 王娟;特應性皮炎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建立[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張秀欽;特應性皮炎患者皮損致病真菌定植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賴沙;患者教育在兒童特應性皮炎治療中作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653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66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