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人表皮黑素細胞生物活性及遷移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人表皮黑素細胞生物活性及遷移的影響 出處:《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黑素細胞生物活性及遷移的影響。方法體外培養(yǎng)人表皮黑素細胞。檢測不同濃度的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黑素細胞增殖活性、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的影響以及對黑素細胞遷移的影響。結果歐前胡素和異歐前胡素均能促進黑素細胞的增殖和上調酪氨酸酶活性。歐前胡素未顯示出對黑素合成的促進作用,而異歐前胡素在20μg/m L濃度時顯著促進黑素合成。歐前胡素未發(fā)現(xiàn)促進黑素細胞遷移的作用,而異歐前胡素組在20μg/m L濃度和50μg/m L濃度時顯著促進黑素細胞的遷移。結論歐前胡素能促進黑素細胞的增殖,上調酪氨酸酶活性。異歐前胡素在正向調節(jié)黑素細胞生物活性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并且能顯著促進黑素細胞遷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vulin and isopropafurin on the bioactivity and migration of melanocytes. Methods 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tyrosinase activity of isopropafurin were observed in melanocytes. The effect of melanin synthesis and its effect on the migration of melanocytes. Results both of them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melanocytes and upregulate tyrosinase activity. Yes. However, isoparanthi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melanin synthesi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 渭 g / mL, but did not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melanocytes. The migration of melan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in the group of isopropafuri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 渭 g / mL and 50 渭 g / m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Ephetoin can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melanocytes. Isopropafin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melanocyt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melanocytes.
【作者單位】: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皮膚病性病研究所;
【基金】:四川省衛(wèi)生廳資助課題(110219)
【分類號】:R758.4
【正文快照】: 白芷在治療色素障礙性疾病的方劑中被廣泛使用,但具體機制仍未闡述明了。白芷有兩種主要單體歐前胡素和異歐前胡素,兩者同屬于香豆類化合物,均具有抗炎作用[1]。本實驗將兩者作用于黑素細胞,觀察其對黑素細胞的增殖、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的影響,以揭示其對黑素細胞生物活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美華;48味中藥對體外培養(yǎng)鼠黑素瘤細胞黑素形成的影響[J];江蘇中醫(yī);1999年05期
2 楊小花;胡曉;;歐前胡素與異歐前胡素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3期
3 方斌;鄭宇瓊;謝佳均;林玲;佘白蓉;吳健誼;劉少輝;蔡紹先;陳瑋瑩;;歐前胡素抑制人表皮黑素細胞黑素生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玲玲;張理平;;抑制酪氨酸酶藥物研究新進展[J];海峽藥學;2009年12期
2 戶菲菲;張介眉;;臨床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實探[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8年03期
3 張明發(fā);沈雅琴;;白鮮皮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2年02期
4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赤芍等5種上調酪氨酸酶活性中藥乙醇提取液對棕黃色豚鼠背部皮膚的增色作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1年02期
5 譚城;朱文元;魯嚴;;山柰素等7種中藥單體對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年05期
6 魯嚴;朱文元;譚城;;苦參堿及肉桂酸對體外培養(yǎng)小鼠黑素細胞黑素生成的影響[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年11期
7 華海燕;朱金土;王雅飛;車菲;余土根;陳玉鳳;;調Q翠綠寶石激光治療褐青色痣374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年07期
8 陳小英;田晗;鄭捷;;尋常性銀屑病患者白介素20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年08期
9 劉林剛,閻永建;皮膚脫色劑研究進展[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04年03期
10 陳波;楊慧蘭;樊建勇;梁潔;;復方中藥白癜沖劑對B16黑素瘤細胞生物學特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家寶;色象中藥調節(jié)小鼠B16黑素瘤細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實驗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朱海蓮;滋補肝腎養(yǎng)血祛風法調控黑素細胞氧化損傷致凋亡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譚城;中藥單體對黑素合成的影響及黑素細胞分化標記分子在毛囊及白癜風皮損處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2年
4 劉志軍;以色治色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2002年
5 李劍;中藥復方芪白合劑及蛇床子素等六種中藥單體對黑素細胞作用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孫良丹;中國漢族人銀屑病易感位點的精細定位[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王毅俠;蔡瑞康教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白癜風學術思想與臨床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8 陳楠楠;中藥補骨脂素在自體骨髓移植中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9 王芳;桑葉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10 劉邦民;祛斑湯治療黃褐斑的作用及機理探討[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赤芍等5種上調酪氨酸酶活性中藥乙醇提取液對棕黃色豚鼠背部皮膚的增色作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1年02期
2 雷鐵池,朱文元,夏明玉,張美華,范衛(wèi)新;89味中藥乙醇提取物對酪氨酸酶活性的上調作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9年03期
3 龔志南,徐蓮英,宋經(jīng)中,陶建生,馬樹人;中藥白芷乳劑大鼠鼻腔給藥的體內研究[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1年06期
4 李詠梅,陳佳漪,馬紹堯;自擬方治療黃褐斑312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6年06期
5 李建軍;鄭錦芬;江智茂;張芳婷;鐘綺麗;馬剛;程濱珠;;不含佛波醇酯和霍亂毒素條件下黑素細胞的培養(yǎng)[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6年05期
6 辛燕;栗濟深;夏隆慶;;5-甲氧補骨脂素及山柰素對黑素細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增殖的影響[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7年03期
7 賀孟泉;林紅新;王希潤;;中藥祛斑美容面膜治療黃褐斑289例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1996年03期
8 唐建兵;程飚;李勤;柳大烈;;黑素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研究進展及意義[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文新,吳士明,唐建民;超快脈沖激光對黑素細胞作用及機制[J];激光雜志;2002年02期
2 侯麥花,朱文元;黑素細胞特異性基因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3年05期
3 趙小東,劉仲榮,孫林潮,張海龍,廖文俊,王冬青,高天文,劉玉峰;兩種培養(yǎng)狀態(tài)下黑素細胞的生物學特征比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4年02期
4 尉曉冬,許愛娥;傳代培養(yǎng)的黑素細胞遺傳穩(wěn)定性的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年06期
5 盧濤,劉源,金巖,高天文,董蕊,李強;兩段法培養(yǎng)適合臨床移植應用的黑素細胞的安全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17期
6 盧濤,金巖,高天文,劉源,劉小亮,趙小東;皮膚細胞懸液移植的基礎研究:人黑素細胞膜片體外附著生長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26期
7 岳學狀,朱文元,馬慧軍,王大光,李誠讓;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對人表皮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影響及機制[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年12期
8 楊紅;王克玉;張向紅;王奕;;過氧化氫對體外培養(yǎng)的黑素細胞形態(tài)及功能的影響[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年07期
9 谷梅;柏志全;肖瑞;江振友;;過氧化氫對黑素細胞生物學作用的研究[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6年03期
10 馬佳;沈繼龍;張汝芝;;壬二酸對人黑素細胞和鼠黑素瘤B_(16)細胞黑素合成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堅哲;李凱;張瑩;王玲;王志勇;劉玲;李春英;高天文;;過氧化氫誘導人黑素細胞氧化應激損傷模型的建立[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王玲;李承新;朱東寧;堅哲;;Q開關ND:YAG 1064nm激光照射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表皮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影響[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盧濤;高天文;劉玉峰;李春英;李強;高鴿;曹云新;;一種安全簡便的黑素細胞體外培養(yǎng)法[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訾紹霞;連石;朱威;;天然植物成份對黑素生成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龔石;張晴;劉巧;楊先旭;吳曉強;吳偉偉;;含己烯雌酚血清對體外培養(yǎng)正常人表皮黑素細胞的作用[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6 王玲;李承新;朱東寧;堅哲;;Q開關ND:YAG 1064nm激光照射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表皮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影響[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7 羅衛(wèi);趙廣;向德培;王雅琴;朱美材;;自體黑素細胞培養(yǎng)移植治療白癜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唐顯華;劉志軍;;黑素細胞體外培養(yǎng)技術研究進展[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9 項蕾紅;;黑素細胞生物學特性研究與臨床[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楊寧;李大鐵;谷琪;陳康;龍際;楊琴;華鵬;;強脈沖熒光不同波長對豚鼠皮膚色素和表皮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觀察[A];第4屆中國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中橋;兩段法培養(yǎng)的黑素細胞應用安全[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2 張中橋;含黑素細胞的表皮替代物構建成功[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吳一福;移植同種異體黑素細胞治療白癜風[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4 楊麗佳邋通訊員 吳倪娜;激活前黑素細胞可治白癜風[N];健康報;2008年
5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李映琳;“黑白同治”雙向調節(jié)[N];健康報;2009年
6 吳一福;浮萍和紫丹參治療白癜風有據(jù)可依[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7 小瓊;手掌為什么曬不黑[N];山西科技報;2000年
8 張學全;黑素細胞移植治療白癜風[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馬曉林 通訊員 廖艷苗;病因眾說紛紜 治療方案不一[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10 ;少年白頭為哪般?[N];大眾衛(wèi)生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城;中藥單體對黑素合成的影響及黑素細胞分化標記分子在毛囊及白癜風皮損處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2年
2 馬慧軍;中藥單體促黑素合成作用及毛囊外根鞘無色素性黑素細胞激活和移行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王大光;人毛囊外毛根鞘無色素黑素細胞的激活與移行和中藥淫羊藿苷等抑制黑素瘤細胞及黑素細胞黑素生成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劉棟;皮質類固醇、維甲酸、積雪草甙對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影響[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湯蘆艷;維生素D衍生物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觀察及對黑素細胞生物學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盧濤;利用組織工程技術探索同種異體黑素細胞移植治療白癜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李強;白癜風相關黑素細胞膜抗原的分析及鑒定[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8 張瑩;miR-423-5p調控過氧化氫誘導下人黑素細胞氧化損傷的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9 安彩霞;氨甲環(huán)酸對人培養(yǎng)黑素細胞生物學影響和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解士海;人表皮黑素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共培養(yǎng)及11種化合物對黑素沉著的影響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紅;人表皮黑素細胞體外培養(yǎng)及過氧化氫對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王磊;紫外線對人皮膚黑素細胞生長及黑素生成的影響[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牛建榮;熱應激對體外培養(yǎng)人黑素細胞生長及黑素合成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4 王芳;白介素-10,白介素-17,白介素-22,白介素-23對人表皮黑素細胞生物活性的影響[D];瀘州醫(yī)學院;2012年
5 李陽;殼聚糖復合膜上及移植部位黑素細胞的實驗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周舟;甲硫氨酸硫氧化物還原酶A對氧化應激狀態(tài)下黑素細胞活性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7 閆翠彥;他克莫司對淋巴細胞的作用及對黑素細胞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王玲;Q開關Nd:YAG1064nm激光照射對人表皮黑素細胞生物學及黑素合成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9 鄭錦芬;白藜蘆醇對培養(yǎng)的人黑素細胞的影響[D];汕頭大學;2009年
10 李強;白癜風相關黑素細胞膜抗原的分析及純化[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650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36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