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病理分析及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1例病例報告
本文關鍵詞: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病理分析及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1例病例報告
【摘要】:目的 總結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病理特點,提高臨床醫(yī)師對孢子絲菌病的認識及診療水平,以減少誤診。方法對2012年-2015年就診于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性病科,且確診為孢子絲菌病的55例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并報告1例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結合相關文獻對其進行分析總結。結果55例孢子絲菌病患者中,發(fā)病年齡40歲以上患者41例,占75%。皮損分布部位:面部5例,占9%;上肢39例,占71%:下肢10例,占18%;面部、軀干、四肢泛發(fā)1例,占2%。皮損組織病理表現(xiàn):表皮假上皮瘤樣增生47例,占85%;真皮內(nèi)炎細胞浸潤呈現(xiàn)“三帶結構”(中央為中性粒細胞組成的壞死區(qū),周圍繞以上皮樣細胞、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外層為漿細胞、淋巴細胞)30例,占55%。PAS染色中孢子檢出24例,檢出率為44%。在5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皮損表現(xiàn)為皮膚播散型,予10%碘化鉀溶液口服及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療3個月后皮損基本消退,5個月后隨訪皮疹完全消退無復發(fā)。小結孢子絲菌病皮損的組織病理通常表現(xiàn)為表皮假上皮瘤樣增生,真皮內(nèi)炎細胞浸潤呈現(xiàn)“三帶結構”,PAS染色孢子檢出率較低。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臨床罕見。
【關鍵詞】:孢子絲菌病 皮膚播散型 病理 真菌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56
【目錄】:
- 個人簡歷3-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1
- 1.對象與方法11-13
- 2.結果13-16
- 3.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1例16-23
- 4.討論23-36
- 5.小結36
- 6.展望36-37
- 參考文獻37-40
- 附錄40-41
- 綜述:孢子絲菌病的診療進展41-53
- 參考文獻49-53
- 致謝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桂秀,周麗萍,王韋臻;孢子絲菌病誤診1例[J];浙江醫(yī)學;2001年05期
2 高麗華,梁家玉,田斌;孢子絲菌病誤診2例[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3年01期
3 高暉,陳敬,張淑英,劉毅鈞,李景云;孢子絲菌病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年10期
4 趙春梅,惠艷,鄧淑文,羅德梅;新疆首例孢子絲菌病[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年08期
5 盧偉;盧潔;陶曉蘋;萬慧穎;韓亮;;孢子絲菌病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年05期
6 馮玉娟;;孢子絲菌病合并傳染性濕疹樣皮炎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年06期
7 呂雪蓮;劉曉明;;孢子絲菌病的治療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年07期
8 徐洪昌;;孢子絲菌病1例報告[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6年18期
9 高廣程;王增芳;;孢子絲菌病1例[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年01期
10 梅向林;夏建新;王敬醫(yī);李雪;朱文靜;李福秋;;孢子絲菌病100例臨床及病理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學誅;;播散型孢子絲菌病[A];第二屆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李珊山;宋洋;姚蕾;田亞萍;;30例嬰幼兒孢子絲菌病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張建東;林俊萍;;皮膚型孢子絲菌病316例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金菊花;李福秋;包寶龍;黃海龍;;2000—2011年吉林省2601例孢子絲菌病臨床分析[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5 高峰;;孢子絲菌病38例臨床分析[A];第二屆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李珊山;;孢子絲菌病的治療經(jīng)驗和存在的問題[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曹玉中;曹淑杉;代炳梅;;孢子絲菌病誤診45例臨床分析[A];200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陳洪曉;李中偉;;孢子絲菌病的研究進展[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9 李鶴玉;劉慧瑜;王曉慧;;面部孢子絲菌病72例臨床報告[A];中國菌物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六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10 潘小鋼;紀華安;劉艷榮;肖尹;趙百合;王慶文;毛舒和;;皮膚混合型孢子絲菌病1例[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第二次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變態(tài)反應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戴若玲;何為孢子絲菌病[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2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皮膚科 戴若玲;野外皮損莫小視[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福秋;吉林省孢子絲菌病的特點及致病菌毒力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于曉虹;孢子絲菌病的流行病學、致病菌的分類鑒定、表型特征及對中西藥物的敏感性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包寶龍;吉林省孢子絲菌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2 蔣佳佳;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病理分析及皮膚播散型孢子絲菌病1例病例報告[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宋洋;伊曲康唑間歇沖擊療法治療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療效觀察[D];吉林大學;2009年
4 趙小利;孢子絲菌病的臨床及病理研究(附30年病例復習)[D];吉林大學;2012年
5 田超群;孢子絲菌病的研究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蘇暢;95例皮膚型孢子絲菌病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7 徐雅琴;69例孢子絲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分析[D];吉林大學;2014年
8 劉媛媛;伊曲康唑與碘化鉀治療孢子絲菌病的臨床觀察與對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吳永卓;孢子絲菌病快速診斷方法的探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王一宇;伊曲康唑與特比萘芬治療孢子絲菌病的臨床觀察與分析[D];吉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149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01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