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能CTA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評估及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 型糖尿病 雙能CT 下肢血管病變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 出處:《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與金標準DSA的比較,分析應用雙能(DE-CTA)檢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PAD)程度的準確性,以及PAD程度與相關危險因素的相關性。方法選擇120例符合條件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雙能CTA檢查以及DSA檢查。將每個患者的一側下肢血管按名稱分成11個節(jié)段,兩種方法一一比較;搜集每位相關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研究組(有PAD,120例)和對照組(無PAD,50例)的兩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紅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進行測定及分析。結果通過對120例患者(2 640個血管節(jié)段)進行分析及比較,兩類檢查手段總的K值分別為0.909、0.961,兩者的一致性非常好,而且雙能CTA后處理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以及準確度都比較高,基本達到90%;單因素分析表明2h BG、Hb A1c、TC、LDL-C等因素是發(fā)生PAD的影響因素。而多因素分析表明TC是引起T2DM發(fā)生PAD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雙能CTA和PAD在分析T2DM患者發(fā)生PAD方面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可廣泛應用于臨床,成為用于PAD檢查的一個高質量影像學檢查手段。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curacy of DE-CTAs in detecting the degree of 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by comparing with gold standard DSA. Methods 120 eligib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dual energy CTA and DSA. Each patient's lower extremity vessels were divided into 11 seg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names.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one by one,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each patient were collected. The study group (120 cases with PADN)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without PADN) were treated with 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BG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N), triglyceride (TGN), total cholesterol (T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HDLC was measu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120 patients with 2 640 vascular segm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total K value of the two methods was 0.909 ~ 0.961.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methods was very good, an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the dual-energy CTA post-processing were high.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such as 2h BGG HbA1cTCLDL-C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D, while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C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T2DM PAD. Conclusion Dual-energy CTA and PAD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PAD in T2DM patients. There is very good consistency,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 and become a high-quality imaging method for PAD.
【作者單位】: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
【分類號】:R587.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葉睿;任力杰;;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年10期
2 李晶;朱美花;孫廣平;胡濤;;雙源CTA評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年11期
3 張志華;王肅生;梁剛;冀航;侯春;;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年10期
4 賈睿博;詹曉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22期
5 郝永;宋云龍;王東;孟利民;;雙能CTA與DSA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3年10期
6 代雪梅;劉丹;劉鳳;沈霞蔚;肖醉萱;;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年17期
7 孫英;任克;徐克;;CT血管成像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應用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年23期
8 張龍江;盧光明;;雙源雙能量CT血管成像的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0年06期
9 王富軍;齊會卿;楊艷輝;杜亞萍;丁海霞;孫壽廣;代紅沙;楚溪;李梅;;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價值比較及其意義[J];臨床薈萃;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息迅;;雙源CTA在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7年07期
2 毛騫;許衛(wèi)東;孔憲哲;;雙能CTA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評估及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年04期
3 葉佳國;;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在腦出血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年09期
4 沈玉國;馮程程;馬靜;;溫通活血乳膏治療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年58期
5 孫小宇;李冬克;赫明鋒;;磁共振血管造影對糖尿病足及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24期
6 萬欣;劉錫明;苗積臣;吳志芳;;改進的多層螺旋CT線性插值算法[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12期
7 韓萌;郭君武;;低濃度對比劑心肌灌注在老年人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6年12期
8 李紅;譚理連;利f^;陳德基;李志銘;李樹欣;李陽勇;;320層CTA檢測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廣東醫(yī)學;2016年23期
9 邢娜;王富軍;齊會卿;丁海霞;侯琳;檀淼;;sCD40L及sP選擇素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介入治療前后的變化及其意義[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6年09期
10 宋強;;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J];臨床醫(yī)學;2016年08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華;王肅生;梁剛;冀航;侯春;;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年10期
2 萬榮超;陳加軍;;64層CT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探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年03期
3 蕭劍彬;林少芒;張智輝;李強;艾文佳;劉金鈴;;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年03期
4 劉小溪;于世家;王鎂;鄭曙琴;;補氣活血法聯(lián)合西洛他唑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38例[J];陜西中醫(yī);2013年06期
5 李佳芮;李新勝;張玲;趙永才;劉嬋;張金成;錢紅霞;;腰圍與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河北醫(yī)藥;2013年06期
6 李文斌;李健;張微;徐積兄;劉建英;;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與踝肱指數(shù)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年01期
7 孫英;任克;徐克;;CT血管成像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應用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年23期
8 王競;榮玉棟;;血清骨保護素與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臨床薈萃;2012年18期
9 李紹軍;云芳;王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年06期
10 李曉嵐;王敏哲;羅荔;;老年糖尿病足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柏瑞;歐陜興;劉海凌;喬國慶;彭光明;許玉清;李憑躍;尹慶水;;雙能染色減少征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中診斷價值初步探討[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年03期
2 吳春營;;定量CT對骨礦的確定:單能法和雙能法的準確性[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89年02期
3 張唯唯;張華;;雙能成像技術的最新進展[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2年09期
4 陳蓉;林守清;陳艷;楊秋紅;陳鳳領;;雙能X線吸收法測量身體成份精確度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年04期
5 吳勝勇;雙能X線吸收法在動物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7年06期
6 張秋梅;;側位雙能X線吸收儀提高腰椎強度的測定精度[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95年01期
7 郝永;宋云龍;彌龍;劉俠;王東;畢永民;李相生;孟利民;;下肢雙能CTA的臨床應用[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2年01期
8 姜保成;雙能X線吸收比色計測定人體成分[J];國外醫(yī)學(創(chuàng)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1998年04期
9 郝佳;張麗;邢宇翔;康克軍;;基于同步輻射光源的雙能CT成像方法[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郝永;宋云龍;彌龍;劉俠;王東;李相生;孟利民;方紅;祝紅線;;下肢雙能CTA去骨去鈣化功能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段云波;馬海波;王石麟;潘子昂;何郁泉;秦漢娟;王質彬;黃力;劉忠厚;;雙能X射線吸收術:精度及質控原則[A];骨質疏松研究與防治文集[C];1994年
2 王學武;鐘華強;李清華;張健;康克軍;;利用高能X射線小角度散射的雙能成像物質識別方法初步研究[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9冊)[C];2009年
3 席道友;鄒利光;;DDR雙能減影胸部成像的臨床應用[A];2009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七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蔣劍平 通訊員 詩鈺 滿紅 李強;“雙能”村干部領跑新寧農(nóng)村建設[N];湖南日報;2006年
2 廖仲毛;“雙能”人才最吃香[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鈺;頭頸部雙能減影CTA質量評估及臨床應用[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巧;同步輻射雙能CT圖像的高精度配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王麗新;雙能CT基物質分解算法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趙田英;民辦應用型本科院!半p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4 王艷翔;雙能X射線物質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北大學;2017年
5 鄭鵬;雙能CT系統(tǒng)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6 郝永;下肢動脈雙能CTA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544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nfm/155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