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口腔癌術后缺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
本文關鍵詞: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口腔癌術后缺損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
【摘要】:目的評估應用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ALTF)修復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組織缺損患者的生活質量(QOL)。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7月應用ALTF修復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組織缺損的3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和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對患者術后12個月的QOL進行調查和評估。結果 SF-36問卷得分位于前3的項目是軀體疼痛、生理功能和軀體角色,得分分別是78.58±14.82、72.08±27.86和60.00±42.63;得分較低的是情感角色(41.67±39.62)、心理健康(50.75±13.07)和健康變化(54.17±21.75)。分析OHIP-14量表得分,恢復較好的項目是社交障礙和殘障,得分分別為34.50±11.32和36.04±12.05;恢復較差的項目是生理性疼痛和心理不適,得分分別為73.50±18.96和60.17±25.66。結論采用ALTF修復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組織缺損,能夠恢復患者外形、語言和咀嚼功能的基本需求,提高患者的QOL。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醫(yī)學中心頜面外科;
【關鍵詞】: 生活質量 口腔癌 外科皮瓣 修復重建外科
【基金】: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402578,81300843)
【分類號】:R739.8
【正文快照】: 口腔頜面部與人類呼吸、言語、進食等功能及外貌息息相關,因此在手術切除頜面部惡性腫瘤原發(fā)灶的同時,恢復頜面部組織缺損的解剖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極其重要[1]。據(jù)報道[1-2],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s,ALTF)由我國學者徐達傳等于1983年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段紅明,陳運美,吳漢江;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評價[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年05期
2 萬崇華,方積乾,陳麗影,張玉祖,何磊;同一時點生命質量資料分析的TOPSIS法[J];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1998年03期
3 李博;李黎;段澤西;黃一冰;潘唯一;郭黛墨;鄒曉莉;朱彩蓉;謝蟪旭;;口腔腫瘤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評估及相關物質基礎的初步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年01期
4 徐中飛;代煒;張恩礁;段維軼;劉法昱;譚學新;黃紹輝;秦興軍;孫長伏;;股前外側穿支嵌合皮瓣修復頭頸腫瘤根治術后缺損[J];上?谇会t(yī)學;2012年01期
5 蘇振忠,冼志雄,柴麗萍,蔣愛云,駱福添;喉切除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調查及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年06期
6 邊學,徐震綱,呂春梅,唐平章,羅健;頭頸腫瘤與外科治療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年08期
7 唐舉玉;李康華;;股前外側皮瓣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東起;王欣;高翔;鄧英虎;李勝華;;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25例[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曾淑蓉;趙佛容;龔彩霞;趙強;;口腔頜面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的營養(yǎng)治療[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年03期
3 姚美純;劉志平;喻新華;;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年04期
4 向春平;劉秋秋;;腹壁下動脈穿支游離皮瓣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的手術配合[J];當代護士(?瓢);2010年01期
5 朱謝紅;陳穎;;頭頸部腫瘤患者放射治療期間營養(yǎng)不良的護理研究[J];當代護士(?瓢);2011年08期
6 周子寧;金國威;魏煒;石繼紅;徐開旭;李少誠;;中晚期喉癌患者術后發(fā)音生存質量評估[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年03期
7 冼志雄;蘇振忠;柴麗萍;駱福添;文衛(wèi)平;蔣愛云;;粵港兩地無喉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年04期
8 李秀娥;路潛;李培軍;甘露;李麗;;口腔癌術前患者營養(yǎng)篩查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0年03期
9 高凱;王雪峰;;喉全切除術后生存質量分析研究進展[J];感染.炎癥.修復;2006年04期
10 陳偉泉;廖衛(wèi)國;黃文喜;漆其光;溫清泉;譚廣謀;黃海燕;李銓;;前臂皮瓣修復口腔癌術后組織缺損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4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緯建;洪金省;吳小南;袁平;余燕;劉世平;;頭頸部腫瘤患者營養(yǎng)綜合狀況與急性放射毒性反應[A];第六屆全國鼻咽癌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董雪紅;;口腔頜面腫瘤患者術后鼻飼流食注入的護理體會[A];河南省五官科?谱o士培養(yǎng)及崗位管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馮彥;喉癌外科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及TopoⅡ-α表達與喉癌臨床特征的相關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郭新峰;中風病臨床療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3 樸海垠;中醫(yī)軟指標療效評價模式初步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競韜;安徽省喉全切除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喉功能康復現(xiàn)狀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于進紅;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相關生存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1年
3 胡昌辰;喉癌患者喉切除術后生存質量的調查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尚慶娟;頭頸部癌患者生存質量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李育軍;喉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蘇碧瑩;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康復量表的理論框架及條目池構建[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袁平;頭頸部腫瘤患者營養(yǎng)狀況與放射治療急性毒性反應關系的探討[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李艷麗;護理干預對喉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及相關因素分析[D];蚌埠醫(yī)學院;2011年
9 朱敬;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術的療效及術后生活質量的評估[D];蘇州大學;2013年
10 王金仙;預見性護理干預對喉癌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元星,李彥豪;生存質量研究及展望[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2 王繼貴,曾新沂;血清轉鐵蛋白測定及其臨床應用[J];湖南醫(yī)學;1985年04期
3 徐中飛;劉法昱;譚學新;孫長伏;;股前內(nèi)側穿支皮瓣:一個理想的股前外側皮瓣補救皮瓣[J];上?谇会t(yī)學;2011年05期
4 王海明,王恩美,左晉桐;上臂肌圍等營養(yǎng)評價標準研究[J];營養(yǎng)學報;1986年01期
5 萬崇華,方積乾,陳麗影,何磊,高玉堂;藥物成癮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的制定及其考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7年03期
6 唐平章;更多地關注頭頸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年01期
7 張立強,欒信庸,潘新良,解光,許風雷,劉大昱,雷大鵬;喉切除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年01期
8 邊學,徐震綱;頭頸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年04期
9 方渭清,陳曉云,管朝紅,陳建福,汪靜波;晚期喉癌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其個性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年04期
10 芮永軍,張全榮,許亞軍,施海峰,邱揚,吳權,壽奎水;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前臂大面積軟組織缺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修漢,姚金光,黎淑芳;手術治療口腔癌48例療效分析[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 肖水生,李穎,賀鴻星;54例口腔癌頸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分析[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3 孫正,100050,李寧,劉曉勇,100050;螺旋藻對實驗性口腔癌預防作用的研究[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3期
4 王學俠,吳洪敏,陶書振,姬廣國;口腔癌并發(fā)癥的治療及其處理措施[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0年06期
5 楊軍,李慧增,孫遠,史文進,張從紀;合并糖尿病老年口腔癌的外科治療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6 李東,郭發(fā)良,李德倫,高國君;口腔癌術后并發(fā)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1例[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年04期
7 趙士芳,劉雁鳴,平飛云,胡濟安,劉建華;口腔癌中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與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表達關系的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年06期
8 李黎,李京花;口腔癌癥患者的心理調查與護理對策[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12期
9 許世成,張軍安,張桂榮;自制口腔筒治療臼后三角區(qū)癌[J];陜西腫瘤醫(yī)學;2001年04期
10 李健;;一種簡單的遺傳學檢測法可以預測口腔癌[J];國外醫(yī)學情報;200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薇;孫莉;譚寧;;人細胞色素P450 2A6基因在口腔癌中表達的研究[A];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組織學與胚胎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曹新穎;;口腔癌和癌前病損的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賀宇彤;陳萬青;張思維;李賀;楊楊;;中國2004~2005年口腔癌死亡分析——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資料分析[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趙士芳;劉雁鳴;何立波;樊立潔;;口腔癌中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與微血管形成關系的研究[A];第一屆全國口腔頜面部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5 吳煜農(nóng);王陳飛;宋曉萌;葉金海;;口腔癌患者手術前后生存質量狀況的初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6 孫玉娟;孫正;;飲酒與口腔癌臨床流行病學現(xiàn)況的初步研究[A];第七屆全國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屆口腔中西醫(yī)結合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李向春;張素欣;段玉芹;;口腔癌患者手術前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的檢測及臨床意義[A];第五屆全國中醫(yī)藥免疫學術研討會——暨環(huán)境·免疫與腫瘤防治綜合交叉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張陳平;;口腔癌治療規(guī)范的思考[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王陳飛;宋曉萌;吳煜農(nóng);;口腔癌患者手術前后生存質量狀況的初步研究[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志華;曹新穎;;口腔癌的早期診斷和癌前病損的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上海瑞金醫(yī)院瑞安腫瘤中心 蔡德江;劣質假牙誘發(fā)口腔癌[N];健康時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項錚;嚼檳榔真能患口腔癌嗎?[N];科技日報;2013年
3 重慶萬州 崔鍵;可怕的口腔癌[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4 ;男人口腔癌的警訊[N];貴州日報;2005年
5 郭成兵;細說口腔癌[N];健康報;2004年
6 健康時特約記者 劉遠橋 鄒爭春;80%口腔癌可以預防[N];健康時報;2006年
7 黃芳;怎樣預防口腔癌[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8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yī)師 黃煒邋宋黎勝 整理;口腔癌與生活方式有關[N];健康報;2007年
9 劉橋斌;臺灣口腔癌因檳榔高發(fā)?[N];健康時報;2007年
10 李博;上海找到口腔癌治療新方案[N];科技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世斌;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2 劉華;口腔癌引流區(qū)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與轉移關系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張素欣;不同方式負載抗原后外周血樹突狀細胞對口腔癌抑瘤作用的體內(nèi)外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韓波;反義HIF-1α基因轉染提高口腔癌放療敏感性的相關基礎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謝春;化療后口腔癌手術安全邊界確定的臨床及病理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6 陳方淳;腫瘤壞死因子α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口腔癌發(fā)病風險的Meta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王麗京;Slit-Robo信號在口腔癌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8 林靖雯;口腔癌相關成纖維細胞對舌癌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周成軍;HIF-1α基因沉默對口腔癌CEACAM1和VEGF-C表達及脈管生成影響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劉培;沉默Id-1基因對人口腔癌細胞增殖、侵襲、凋亡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大魁;口腔癌與嚼食檳榔相關性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楊佳;口腔癌患者術前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李向春;口腔癌患者手術、化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的檢測及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劉雁鳴;口腔癌中一氧化氮合酶表達與微血管形成關系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5 王麗薇;人細胞色素P450 2A13基因在口腔癌中表達的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0年
6 潘海興;口腔癌患者手術前后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檢測及其臨床意義[D];中南大學;2008年
7 張維寬;臺灣口腔癌治療及重建的近況[D];山東大學;2009年
8 李軍;540例口腔癌及口咽癌的臨床病例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陳偉程;口腔癌患者術后睡眠狀況調查與相關因素分析[D];中南大學;2008年
10 張素欣;微波組織凝固治療口腔癌的細胞學觀察[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6908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69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