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3-04-22 17:49
目的:分析頭顱核磁共振在診斷腦血管性癡呆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腦血管性癡呆患者45例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收治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均開展頭顱核磁共振,觀察兩組患者的左右兩側海馬體積以及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對比。結果:研究組患者左側海馬體積和右側海馬體積分別為(2.55±0.15)cm3和(2.59±0.11)cm3,均顯著大于對照組患者的(1.94±0.13)cm3和(1.96±0.10)cm3(P<0.05)。研究組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為(0.19±0.03),顯著小于對照組的(0.25±0.03),P<0.05。結論:頭顱核磁共振能夠準確檢查出腦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茲海默病的區(qū)別,在臨床腦血管性癡呆疾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文章頁數(shù)】:2 頁
【文章目錄】: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2方法
1.3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左右兩側海馬體積對比
2.2兩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對比
3.討論
本文編號:3798125
【文章頁數(shù)】:2 頁
【文章目錄】: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2方法
1.3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左右兩側海馬體積對比
2.2兩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比值對比
3.討論
本文編號:3798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sb/37981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