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IMRT同期化療臨床研究及急性HT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13:11
【摘要】:目的1、回顧性分析早期高危宮頸癌患者術后行IMRT同期化療的療效和急性不良反應,并與IMRT序貫化療進行比較。2、探討IMRT同期化療治療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患者急性血液學毒性的相關影響因素。方法1、收集2009.5.1~2017.4.30收治的早期(FIGO分期:IB1-ⅡA2)高危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按照患者術后治療方法分為IMRT同期化療(C-IMRCT)組及IMRT序貫化療(S-IMRCT)組。比較兩組5年DFS率、OS率及復發(fā)率、轉移率和急性不良反應。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并Logrank檢驗和單因素預后分析,復發(fā)、轉移、急性不良反應比較采用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2、收集2013.5~2017.5收治的早期(FIGO分期:IB1-ⅡA2)高危宮頸癌術后C-IMRCT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記錄納入患者的基礎血象(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放化療過程中記錄患者各血象指標計數(shù)的最低值并進行急性血液學毒性(HT)分級(RTOG分級標準)。對C-IMRCT治療期間可能引起急性HT(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年齡、病理類型、FIGO分期、放療總劑量、放療持續(xù)時間(天)、化療總劑量、化療次數(shù)、骨盆骨髓的劑量-體積)進行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其中骨盆骨髓劑量-體積的計算方法為:在患者原定位CT圖像上重新勾畫骨盆骨髓,分4部分:即全骨盆骨髓(WP-BM)、髂骨骨髓(IL-BM)、低位骨盆骨髓(LP-BM)、腰骶椎骨髓(LS-BM);在原計劃參數(shù)條件下重新計算各部分骨盆骨髓的受照射劑量及體積,生成相應的劑量-體積直方圖(DVH圖),從而獲得每部分骨髓分別接受10Gy、20Gy、30Gy、40Gy、45Gy和50Gy照射劑量的體積。結果1、共納入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患者105例,分為IMRT同期化療(C-IMRCT)組73例和IMRT序貫化療(S-IMRCT)組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FIGO分期、病理類型及病理情況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5年DFS相當(72.6%vs 72.5%,P=0.918);C-IMRCT組較S-IMRCT組5年OS高(82.8%vs 78.5%),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04)。兩組復發(fā)及轉移情況均無差異(P=0.598、1.000)。單因素預后分析未顯示病理因素影響患者預后。急性不良反應主要為急性血液學毒性,且多為1、2級。C-IMRCT較S-IMRCT急性血液學毒性的總發(fā)生率高(46.6%vs 40.6%),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84)。其他急性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P=0.854)和尿路感染(P=0.271),兩組均無明顯差異。2、共納入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C-IMRCT患者52例,平均年齡為47.6±1.24歲。所有患者平均基礎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分別為5.8×109/L、121g/L、259.5×109/L和3.1×109/L。C-IMRCT治療過程中最低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平均值分別為2.82×109/L、109.65g/L、138.17×109/L和1.87×109/L。2級及以上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分別為57.7%、1.9%、1.9%和21.1%。白細胞減少與LS-V20(r=-0.293;P=0.035)和放療持續(xù)時間(天)有關(r=-0.392;P=0.004);血紅蛋白降低與WP-V30、WP-V40、WP-V45、WP-V50、IL-V20、IL-V40、ILV45、IL-V50、LP-V30、LP-V40、LP-V45和LP-V50相關(P0.05)。血小板減少僅與放療持續(xù)時間(天)相關(r=-0.373,P=0.006);中性粒細胞減少僅與放療持續(xù)時間(天)相關(r=-0.388,P=0.004)。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僅血紅蛋白含量與WP-V30、IL-V40和LP-V40呈負相關(P0.05)。結論1、IMRT同期化療治療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患者生存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2、IMRT同期化療治療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患者的急性血液學毒性可能與放療持續(xù)時間(天)和骨盆骨髓接受低劑量或高劑量照射體積相關。
【圖文】:
圖 1 體位固定及 CT 定位Figure1 Posture fixation and location勾畫(圖 2):參照盆腔 MRI,,在 CT 平掃和臨床靶區(qū)(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上宮頸癌術后瘤床區(qū)及盆腔淋巴引流區(qū)(包括。當盆腔淋巴結陰性時,CTV 可不包括髂總將腹腔淋巴引流區(qū)包括在內。計劃靶區(qū)(Pla放 5mm。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包小腸、直腸和肛門。
A B圖 2 靶區(qū)和危及器官勾畫。A:CTV 及 PTV、膀胱、股骨頭(左/右)、直腸和肛門。B:CTV 及 PTV、脊髓和小腸。Figure2 Target area and organs at risk.A: CTV/PTV、bladder、femur(left/right)、rectum andanus. B: CTV/PTV、the spinal cord and intestine.④放療計劃設計:采用 Pinnacle3(Version9.2)治療計劃系統(tǒng)逆向設計 IMRT 計劃:處方劑量為:45-50.4Gy/25-28Fx,1.8Gy/Fx。接受處方劑量的 PTV 體積要>95%,不接受>110%處方劑量的 PTV 體積。予 7 野同中心 IMRT。部分患者行陰道殘端局部縮野加量,6-MV-X 線,IMRT10Gy/5Fx。OAR 受照射劑量體積限制見表 1。放療計劃完成后生成相應的劑量-體積直方圖(Dose-VolumeHistogram,DVH)見圖 3。表 1 OAR 受照射劑量體積限制結構 劑量體積限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7.33
本文編號:2601486
【圖文】:
圖 1 體位固定及 CT 定位Figure1 Posture fixation and location勾畫(圖 2):參照盆腔 MRI,,在 CT 平掃和臨床靶區(qū)(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上宮頸癌術后瘤床區(qū)及盆腔淋巴引流區(qū)(包括。當盆腔淋巴結陰性時,CTV 可不包括髂總將腹腔淋巴引流區(qū)包括在內。計劃靶區(qū)(Pla放 5mm。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包小腸、直腸和肛門。
A B圖 2 靶區(qū)和危及器官勾畫。A:CTV 及 PTV、膀胱、股骨頭(左/右)、直腸和肛門。B:CTV 及 PTV、脊髓和小腸。Figure2 Target area and organs at risk.A: CTV/PTV、bladder、femur(left/right)、rectum andanus. B: CTV/PTV、the spinal cord and intestine.④放療計劃設計:采用 Pinnacle3(Version9.2)治療計劃系統(tǒng)逆向設計 IMRT 計劃:處方劑量為:45-50.4Gy/25-28Fx,1.8Gy/Fx。接受處方劑量的 PTV 體積要>95%,不接受>110%處方劑量的 PTV 體積。予 7 野同中心 IMRT。部分患者行陰道殘端局部縮野加量,6-MV-X 線,IMRT10Gy/5Fx。OAR 受照射劑量體積限制見表 1。放療計劃完成后生成相應的劑量-體積直方圖(Dose-VolumeHistogram,DVH)見圖 3。表 1 OAR 受照射劑量體積限制結構 劑量體積限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聶芳芳;陳小琴;付杰;;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同期放化療研究進展[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7年12期
2 鄭良建;馬慧;馮梅;愞錦義;;盆腔骨髓保護在放射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5年03期
3 陳濤利;卞翠翠;楊雷;劉子玲;;早期高危宮頸癌患者術后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年01期
4 鄭建清;黃碧芬;;宮頸癌術后紫杉醇聯(lián)合順鉑同步放化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年01期
5 杜馳;蔡明偉;林芳;;宮頸癌調強放療中保護骨盆骨髓對血液毒性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3年12期
6 戚世芳;劉華;田曉予;;早期高危宮頸癌術后同步放化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年34期
本文編號:26014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6014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