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痛高敏感幼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變化和脊髓背角、海馬CA1區(qū)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表達變化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05-17 13:13
本文關鍵詞:內臟痛高敏感幼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變化和脊髓背角、海馬CA1區(qū)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表達變化及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嬰分離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探討脊髓背角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的表達和幼鼠內臟痛敏感性增高的關系。方法:32只新生SD大鼠按2×2析因設計隨機分成4組,每組8只。分別為M1C1組、M1C0組、M0C1組、M0C0組。M1C1組:給予新生期母嬰分離(NMS)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并在50日齡時接受結直腸擴張(CRD)刺激;M1C0組:同樣給予NMS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但在50日齡時不接受CRD刺激;M0C1組:不給予NMS,但在50日齡時接受CRD刺激;M0C0組:既不給予NMS,50日齡時也不接受CRD刺激。M1C1組、M0C1組在接受CRD刺激后次日和M1C0組、M0C0組幼鼠一起處死,留取L6~S2脊髓,采用SABC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各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達情況。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α=0.05為顯著性檢驗標準結果:隨著CRD壓力的增加,腹外斜肌放電幅值增加;在CRD為15mm Hg、30mm Hg、45mm Hg低擴張壓刺激下,M1C1組腹外斜肌放電幅值顯著高于M0C1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當CRD為60mm Hg、75mm Hg高擴張壓刺激時,兩組幼鼠腹外斜肌放電幅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1C1組、M0C1組、M1C0組及M0C0組幼鼠脊髓背角BDNF陽性細胞數百分比(IHS值)分別為32.25%(5.79)、31.18%(5.21)、32.25%(5.64)、24.50%(4.64),析因方差分析顯示:新生期母嬰分離可以導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陽性細胞數百分比(IHS值)明顯增加,單次CRD不能影響幼鼠脊髓背角BDNF陽性細胞數百分比(IHS值)的表達,新生期MS和單次CRD刺激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結論:新生期MS可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其原因可能與脊髓背角BDNF過度表達相關。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嬰分離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探討內臟痛敏感性增高幼鼠學習記憶能力和海馬CA1區(qū)BDNF的表達變化。方法:32只新生SD大鼠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6只,分別為M1組和M0組。M1組給予新生期母嬰分離(NMS)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M0組不給予NMS。在幼鼠35日齡時,兩組同時接受Morris水迷宮檢測。待幼鼠50日齡時,再根據是否接受結直腸擴張(CRD)刺激將SD大鼠分成4組,每組8只。分別為M1C1組、M1C0組、M0C1組、M0C0組。M1C1組:給予NMS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并在50日齡時接受結直腸擴張(CRD)刺激;M1C0組:同樣給予NMS建立幼鼠內臟痛高敏感模型,但在50日齡時不予CRD刺激;M0C1組:不予NMS,在50日齡時接受CRD刺激;M0C0組:不予NMS,50日齡時不予CRD刺激。M1C1組、M0C1組在接受CRD刺激后次日和M1C0組、M0C0組幼鼠一起處死,留取海馬,采用SABC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各組幼鼠海馬CA1區(qū)BDNF表達情況。結果:隨著Morris水迷宮訓練次數的增加,定位航行試驗的潛伏期和總路程明顯減少,同一日期模型組幼鼠和對照組相比,潛伏期及總游泳路程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空間探索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幼鼠“原平臺象限游泳路程/總路程”和“原平臺穿越時間/總時間”和“穿越平臺次數”明顯較少,分別為:2.29、25.60%、25.60%,3.53、29.30%、30.14,兩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1C1組、M0C1組、M1C0組及M0C0組幼鼠海馬CA1區(qū)BDNF陽性細胞數百分比(陽性細胞IHS值)分別為26.47%(5.50)、40.41%(3.58)、33.86%(5.57)、42.25%(7.28),新生期MS建立的內臟痛高敏感幼鼠海馬CA1區(qū)BDNF陽性細胞數百分比和陽性細胞IHS值明顯下降。結論:新生期母嬰分離在導致幼鼠內臟痛敏感性增高的同時,出現海馬依賴性的學習記憶能力下降,表現為Morris水迷宮實驗成績下降和海馬BDFN表達降低。
【關鍵詞】:內臟高敏 脊髓背角 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 幼鼠 內臟高敏 新生期母嬰分離 海馬CA1區(qū) 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 Morris水迷宮 幼鼠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25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4-5
- 第一部分 內臟痛高敏感模型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達變化及意義5-23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9
- 材料和方法9-13
- 結果13-19
- 討論19-23
- 第二部分 內臟痛高敏感模型幼鼠學習記憶能力變化及海馬CA1區(qū)BDNF表達改變23-40
- 中文摘要23-24
- 英文摘要24-26
- 前言26-27
- 材料和方法27-28
- 結果28-38
- 討論38-40
- 結論40-41
- 參考文獻41-48
- 致謝48-49
- 綜述49-55
- 參考文獻54-5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封敏;盧圣鋒;張承舜;余曙光;;國內大鼠Morris水迷宮實驗現狀與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年11期
2 左艷芳;羅非;崔彩蓮;;海馬位置細胞對空間信息的處理[J];生理科學進展;2006年01期
3 劉乃慧,張莉,邵穎,陳孟瑤,于永敬,靳紅;在體心臟灌流術在大鼠腦組織切片觀察中的應用[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5年02期
本文關鍵詞:內臟痛高敏感幼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變化和脊髓背角、海馬CA1區(qū)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表達變化及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3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3735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