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中醫(yī)“治未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00:32
【摘要】:臨床部分 目的 根據(jù)中醫(yī)“治未病”理論和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觀點,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療法防治緩解期小兒哮喘。通過觀察經驗方喘敷靈貼劑三伏穴位(大椎、雙側定喘、雙側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敷貼對緩解期哮喘患兒臨床癥狀,紅細胞C3b受體花環(huán)率(RBC-C3bRR),紅細胞免疫復合物受體花環(huán)率(RBC-ICR),腫瘤壞死因子(TNF-α),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集落刺激因子(GM-CSF),Thl、Th2細胞因子IFN-Y、IL-4的影響,并與療效確切的布地奈德氣霧劑比較,探討中藥喘敷靈貼劑穴位敷貼防治緩解期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理,以證實“冬病夏治”療法的科學性、有效性。 方法 選取60例病例均來自2009年7月湖北省中醫(yī)院兒科門診就診患兒,符合中、西醫(yī)小兒哮喘緩解期診斷標準及病例納入標準。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喘敷靈貼劑三伏穴位敷貼組和布地奈德氣霧劑口服防治組,每組各30例。所有患兒均按中醫(yī)哮喘緩解期分型標準及病情分級標準進行中醫(yī)分型和病情嚴重程度分級。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發(fā)病年齡、病程、病情、中醫(yī)辨證分型等進行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觀察期從2009年7月~2010年7月,共一年。觀察組患兒分別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以喘敷靈貼劑敷貼患兒背部大椎、雙側定喘、雙側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等穴位;對照組單純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200μg/次,12小時一次,連續(xù)3月。此外,患兒于第一次敷貼前及觀察期結束后分別檢測TNF-α、IgE、GM-CSF、IFN-γ、IL-4、RBC-C3bRR、RBC-ICR水平,比較上述指標的變化情況。 結果 1.兩組治療后均能明顯改善緩解期哮喘患兒的臨床癥狀(P0.01),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觀察組不同年齡段、不同病程及不同中醫(yī)證型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改善,經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3.兩組均能顯著升高緩解期哮喘患兒RBC-C3bRR和降低RBC-ICR水平(P0.05),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4.兩組均能顯著降低緩解期哮喘患兒血清非特異性IgE水平(P0.01)和TNF-α水平(P0.01),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5.兩組均能顯著降低緩解期哮喘患兒GM-CSF水平(P0.05),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6.兩組均能顯著降低IL-4、升高IFN-γ水平(P0.05),兩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 1.喘敷靈可顯著改善紅細胞免疫功能,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 2.喘敷靈可調節(jié)患兒的細胞免疫狀態(tài),提高患兒免疫能力及抵抗力,改善癥狀和降低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減輕哮喘發(fā)作程度。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患兒T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調節(jié)T淋巴細胞分泌的IL-4、IFN-Y及其他細胞因子水平,抑制患兒IgE的合成來實現(xiàn)的; 3.喘敷靈防治哮喘療效確切,劑量準確,使用簡便、衛(wèi)生經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實驗部分 目的 觀察中藥穴位敷貼治療改善過敏性鼻炎大鼠的搔鼻、噴嚏、鼻溢等癥狀,促進過敏性鼻炎大鼠的生長發(fā)育,改善過敏性鼻炎大鼠通氣功能,降低過敏性鼻炎大鼠IgE及ECP水平,調節(jié)血清IL-2、IL-4、IL-6、INF-Y水平及ICAM-1、VCAM-1等指標的表達水平,從細胞分子水平探討中藥穴位敷貼對過敏性鼻炎的免疫調節(jié)機制,為科學有效地治療過敏性鼻炎提供理論依據(jù),證實“冬病夏治”療法的科學性、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將SD幼年大鼠隨機分成4組:正常對照組、過敏性鼻炎模型組、地塞米松口服組、穴位敷貼組。 敷貼藥物組成:皂莢、白芥子、黃芪、辛夷花、蒼耳子、細辛、延胡索、生姜汁。 穴位選取:大椎、肺俞、脾俞、內關。 采用雙抗夾心ELISA法比較各組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水平及細胞因子(IL-2、IL-4、IL-6、IFN-γ)、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達水平,觀察各組鼻粘膜組織的病理改變及大鼠鼻粘膜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中性粒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數(shù)。 結果 1.實驗組與模型組IgE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西藥組與模型組IgE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3.實驗組與西藥組IgE水平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實驗組與模型組ECP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5.西藥組與模型組ECP水平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實驗組與西藥組ECP水平比較,P0.05,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7.實驗組與模型組IL-2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8.西藥組與模型組IL-2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9.實驗組與西藥組IL-2水平比較,P0.05,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10.實驗組與模型組ICAM-1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11.西藥組與模型組ICAM-1水平比較,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12.實驗組與西藥組ICAM-1水平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實驗研究表明:實驗組與模型組均能有效降低IgE水平,且實驗組與西藥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與模型組均能有效降低ECP水平,但實驗組較明顯;實驗組與模型組均能有效升高IL-2水平,但實驗組較明顯;實驗組與模型組均能有效降低ICAM-1水平,且實驗組與西藥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244.9;R272
本文編號:2673448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244.9;R27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吳彌漫;;治未病——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中醫(yī)防治疾病思想[J];新中醫(yī);2007年05期
2 張嵐;;“治未病”的歷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醫(yī);2008年09期
3 李志勤;秦艷虹;;冬病夏治在哮喘治療中的臨床運用[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郭峰,張延東;血清對紅細胞免疫粘附抑制作用的測定[J];上海免疫學雜志;1987年03期
5 蘇貽新,郭履峈 ,陸培,郭桂梅;過敏性鼻炎患兒IL-4、IL-10、IFNγ水平的檢測[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年01期
6 藍毓營;“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年09期
7 李俊德;;中醫(yī)“治未病”的科學內涵和精髓[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年03期
8 謝柏梅;楊瑜瑩;江玲;;地塞米松霧化吸入對哮喘患者誘導痰液中ECP、TNF-α、sIL-2R水平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年01期
9 邵金蓮;羅雅玲;賴文巖;趙海金;呂燕華;;ACQ、FEV1%和外周血EOS對臨床哮喘控制的指導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年18期
,本文編號:26734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6734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