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HIV感染兒童抗病毒治療前生存時間的研究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 (HIV) positive children in Hubei Province, and to explore the survival time of HIV positive children before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V),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V / AIDS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15, the data of HIV positive children in some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and followed up.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PSS 20.0. Results of the 152 HIV positive children, 115 (75.7%) were transmitted from mother to child. There were 85 cases (55.9%)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HIV infection by mother) and 30 cases (19.7%) of breast-milk transmission (mother-to-child transfusion infected with HIV and breastfeeding of infants). Since 2004, the number of new HIV positive children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failure to detect HIV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in time was the main reason why HIV positive children misse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blockage in 2004 and beyond. The median pre-ART survival time was 6.2 years, 11.8 years and 10.4 years for children infected with HIV by mother-infant, breast milk and blood-infected children,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time before ART was shorter for children infected with HIV by mother-infant route than through breast-milk route. Children infected by blood pathway (P0.05). Conclusion the HIV detection rate of pregnant women in Hubei province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HIV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should be detec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blocked. The timing of infec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before ART in HIV-positive children.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感染科;昆明醫(yī)科大學;襄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咸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南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浠水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恩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000758)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010CDB06103) 武漢中青年醫(yī)學骨干人才項目~~
【分類號】:R72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為;艾滋病病毒與酶[J];生物工程學報;2001年05期
2 ;比利時科學家研制出抗艾滋病病毒新藥[J];世界科學技術;2001年06期
3 王鳳,張元;有助于殺滅艾滋病病毒的食品[J];中國農(nóng)村科技;2001年02期
4 張化;美韓分別發(fā)現(xiàn)新艾滋病病毒[J];醫(yī)藥世界;2001年04期
5 ;艾滋病病毒何時感染人類[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年04期
6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能夠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基因[J];現(xiàn)代技能開發(fā);2002年08期
7 何平;艾滋病新病毒在拉美發(fā)現(xiàn)[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02年01期
8 ;美科學家發(fā)明清除“休眠”艾滋病病毒新法[J];口岸衛(wèi)生控制;2003年05期
9 ;日本開發(fā)出高精度檢測艾滋病病毒新方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3年03期
10 ;艾滋病病毒躲在哪里[J];有色金屬設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林琦;;艾滋病病毒與疫苗:機會與挑戰(zhàn)[A];全國第3屆中西醫(yī)結(jié)合傳染病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第2屆委員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范洪偉;;我國AIDS流行現(xiàn)狀和診治進展[A];第十屆全國化療藥理暨抗感染藥理高峰論壇資料匯編[C];2010年
3 儲愛琴;;艾滋病病毒醫(yī)源性傳播的高危因素與管理[A];全國醫(yī)院感染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王家春;王紅蘭;龔蒼濤;謝漢瑜;;泉州市14166份血清艾滋病病毒監(jiān)測結(jié)果分析[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5 丁賢彬;韓孟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存現(xiàn)狀及需求[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吳南屏;;艾滋病病毒治療[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學術年會暨2007年當代浙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舒香云;曾憲濤;耿發(fā)云;李紅文;周利文;;拔牙術中艾滋病病毒污染情況調(diào)查及防護[A];全國口腔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8 陳鴻珊;;中西醫(yī)結(jié)合采用現(xiàn)代科學新方法研究抗艾滋病病毒中藥[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防治艾滋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縮略語說明[A];全國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經(jīng)驗交流暨《朋友》項目十周年慶典與貝利—馬丁獎頒獎大會文集[C];2008年
10 張鳳池;王春穎;劉成永;;艾滋病病毒與乙型肝炎病毒重疊感染對肝臟損傷的比較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敏;患者如何感染艾滋病病毒成謎[N];人民法院報;2010年
2 李建民;南非參加艾滋病病毒測試者增多[N];健康報;2011年
3 記者 王小舒;新方法可使艾滋病病毒“休眠”[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4 記者 劉海英;英發(fā)現(xiàn)可抑制艾滋病病毒擴散的新基因[N];科技日報;2013年
5 記者 張浩;俄羅斯發(fā)現(xiàn)更危險新型艾滋病病毒[N];科技日報;2013年
6 陳丹;兩種分子為艾滋病病毒撐起“隱形斗篷”[N];科技日報;2013年
7 記者 王丹;全球有210萬青少年攜帶艾滋病病毒[N];健康報;2013年
8 記者 胡其峰;我科學家發(fā)現(xiàn)抑制艾滋病病毒新途徑[N];光明日報;2014年
9 通訊員 張艷禾 張曉鵬 記者 李麗云;哈獸研學者發(fā)現(xiàn)一種可抑制艾滋病病毒新途徑[N];科技日報;2014年
10 張?zhí)锟?艾滋病病毒哪些接觸不易感染[N];大眾科技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周大錚;香榧中抗艾滋病病毒先導化合物的研究和結(jié)構修飾[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2 馮福民;我國艾滋病病毒B'、B/C亞型流行株的表型分析、全基因組克隆及gp41主要抗原表位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薛中原;《理解艾滋病病毒潛伏狀態(tài):通往艾滋病治愈之路》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大學;2015年
2 張瑞央;故意傳播艾滋病病毒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3 劉芳;云南省13縣(市)街頭暗娼艾滋病病毒感染現(xiàn)狀及相關問題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9年
4 李曉杰;傳播艾滋病病毒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5 馬永慧;醫(yī)療機構擴大艾滋病病毒(HIV)檢測的倫理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涂杰;HIV-Ⅰ宮內(nèi)傳播危險因素的系統(tǒng)評價[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7 陸穎;我國中部部分地區(qū)HIV感染者中HBV和HCV感染率的現(xiàn)況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51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45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