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早期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
本文關鍵詞: 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 新生兒 缺氧缺血性腦病 出處:《鄭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 觀察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EPO)對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IE)的療效。 方法 對86例的HIE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治療組(44例)。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rhEP0,按250u/kg皮下注射,隔日1次,總療程共14d。分別觀測兩組患兒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恢復的時間、腦部影像學的改變。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于治療后28d進行頭顱影像學檢查,,于生后的7d、14d、28d進行新生兒行為測定(NBNA),于生后的3個月和6個月進行嬰幼兒智能發(fā)育評估(CDCC),于生后6個月和12個月進行隨訪。 結果 治療組的肌張力、意識狀態(tài)以及原始反射的恢復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生后28d復查腦部影像學的改善情況較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生后7d的NBNA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在14d、28d時治療組NBNA評分均比對照組(P0.05)顯著增高,治療組3個月及6個月的心理運動發(fā)育指數(shù)(PDI)以及智力發(fā)育指數(shù)(MDI)均較對照組增高,且生后6個月和12個月的隨訪較理想,患兒遺留后遺癥的幾率明顯減少。 結論 早期應用rhEP0治療新生兒HIE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
[Abstract]:Purpos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 on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 86 cases of HI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2) and treatment group (n = 44). The total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4 days. The time of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changes of brain imaging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brain imaging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28th day after treatment. The neonatal behavior was measured at the end of 14 days and 28 days after birth.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was evaluated at 3 and 6 months after birth, and followed up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birth. Results. The recovery time of muscle tension, consciousness and primitive reflex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brain imaging on the 28th day after birth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NBNA score on the 7th day after birth. However, the scores of NBN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4 days and 28 days after birth.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3 and 6 months, and the follow-up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birth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sequelae in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nclusion. Early application of rhEP0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I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routine treatment.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2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繆海燕;;缺氧缺血性腦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變化[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年04期
2 徐發(fā)亮,鐘元梅,賈有菊,黃莉,龍巖秀;西寧地區(qū)新生地缺氧缺血性腦病55例分析[J];高原醫(yī)學雜志;1997年01期
3 李春枝,田明,康文清;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電解質變化[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張瑛,熊虹,田明;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電解質及血糖變化[J];河南醫(yī)藥信息;2002年15期
5 王凱,王小引;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大鼠腦組織一氧化氮含量動態(tài)變化[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2年09期
6 葛銘,張瑞莉,鄭世民,高雪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病發(fā)病機理及其治療的研究[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3年12期
7 王麗雪,李曉春,張健,程惠麗;268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體會[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3年S2期
8 苗曉華;梁慧琴;;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76例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年36期
9 馬得廷;孔慶奎;張有軍;張立濤;韓耀啟;;擴散加權成像診斷缺氧缺血性腦病最佳時間窗的研究[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10 張春雨;韓宏梅;戈清鳳;;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清谷氨酸水平動態(tài)變化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賢峰;李新房;劉偉;;表現(xiàn)為腸梗阻的缺氧缺血性腦病[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會論文集[C];2010年
2 章文秀;;12例缺氧缺血性腦病護理體會[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楊敏;楊建華;王裕;江峰;馬杰;;胚胎干細胞移植治療小鼠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實驗研究[A];中國組織工程、干細胞與神經再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李暉;張菊平;陳蕊;宋天保;;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膽紅素與血紅素加氧酶1的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圍產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葛銘;張瑞莉;鄭世民;高雪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病發(fā)病機理及其治療的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4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畜牧獸醫(y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6 盛漢生;許惠紅;鄭偉平;;高壓氧綜合治療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74例療效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高壓氧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戴曉瓊;陳翔;;高壓氧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A];2011年浙江省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年會暨康復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8 李永紅;;新生兒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腦病與血鈣的關系-附50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圍產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姚志營;;心肌酶增高與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相關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12年
10 鄭波;;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59例臨床資料分析[A];2013山東省兒童保健學術交流會資料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衣曉峰;缺氧缺血性腦病影響預后——早期綜合干預可促進患兒智力發(fā)育[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2 記者 孫國根 通訊員 羅偉奮;新生兒腦病“亞低溫”搶救安全有效[N];健康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繆文麗;電項針治療成人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靜云;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應用前景的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王彤;生長抑素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時腸損的治療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陳中婕;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大鼠聽覺誘發(fā)電位與血清NSE的變化[D];暨南大學;2009年
4 韓英俊;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作用[D];昆明醫(yī)學院;2004年
5 閻娜;谷氨酸受體阻滯劑對缺氧缺血性腦病神經細胞凋亡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3年
6 于鵬;沙棘總黃酮對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病的保護作用[D];蘭州大學;2007年
7 崔盈;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鼠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張維清;新生豬缺氧缺血性腦病時的心肌損傷和環(huán)磷腺苷葡甲胺的防治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王曉倩;新生豬缺氧缺血性腦病的DWI影像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梁增紅;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病保護作用的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15136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51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