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BT分流治療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效果
本文關鍵詞:改良BT分流治療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效果
更多相關文章: 先天性心臟病 改良BT分流術 體肺分流術 外科手術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BT分流治療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效果。 方法: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上海市新華醫(yī)院對143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行150次改良BT分流術,,其中男100例次,女50例次;手術年齡2月-756月(平均20.17±80.37月);體重4-63kg(平均8.86±9.69kg)。包括法洛四聯(lián)癥例75例,室間隔缺損合并肺動脈閉鎖42例,單心室合并肺動脈狹窄或閉鎖19例(其中7例肺動脈閉鎖),完全型大動脈轉位合并肺動脈狹窄或閉鎖7例(3例合并肺動脈閉鎖),右室雙出口6例,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1例。所有患者均經右或左后外側切口行鎖骨下動脈-肺動脈連接;仡櫺苑治鲈摻M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改良BT分流術后肺動脈發(fā)育情況、手術側與對側肺動脈發(fā)育差異、人造血管管徑對改良BT分流術治療效果的影響,以及改良BT分流術后左室射血分數及左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變化情況。 結果:住院死亡5例(死亡率3.33%),3例患者因異常出血行開胸止血術(2%),5例(3.33%)因人造血管閉塞再次開胸行改良BT分流術。該組患者129例(88.99%)獲得隨訪,隨訪6-48月(平均14.38±10.05月),隨訪期間6例患者因人造血管閉塞再次行改良BT分流術7例次(5.43%),隨訪過程中死亡3例(死亡率2.33%),存活患者中88例再次行根治性手術或二期姑息性手術(68.22%)。行改良BT分流術后,主肺動脈(PA)直徑顯著增長(PAvsPA隨訪,0.55±0.28mmvs0.83±0.33mm,t=-15.18,p=0.00);左側肺動脈(LPA)較術前有明顯增長(LPAvsLPA隨訪,0.32±0.22mmvs0.50±0.26mm,t=-13.27,p=0.00);右側肺動脈(RPA)較術前明顯增長(RPAvsRPA隨訪,0.38±0.23mmvs0.61±0.27mm,t=-15.94,p=0.00)。改良BT分流術后,手術側肺血管較對側肺血管發(fā)育好(手術側增長vs對側增長,0.23±0.16mmvs0.18±0.15mm,t=2.44,p=0.015);脈弓比較術前有明顯上升(1.25±0.38vs1.57±0.49,t=-10.10,p=0.00);EF值較術前稍有降低(術前EFvs術后EF,64.44±5.98%vs62.90±4.84%,t=2.77,p=0.00);左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較術前明顯上升(術前vs術后,35.85±18.10ml/m2vs54.46±18.75ml/m2,t=-9.26,p=0.00)。 結論:改良BT分流術用于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治療安全、有效,能顯著促進雙側肺動脈的發(fā)育,手術側肺血管較對側發(fā)育更好。術前McGoon比小、肺動脈閉鎖是改良BT分流術后限制肺動脈進一步發(fā)育的危險因素。根據患者術前肺動脈發(fā)育情況及體重選擇合適的分流血管是保證手術成功及良好預后的基礎。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 改良BT分流術 體肺分流術 外科手術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26.5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3
- 材料與方法13-15
- 2.1 研究對象13
- 2.2 手術及隨訪方法13
- 2.2.1 手術方法13
- 2.2.2 隨訪方法13
- 2.3 統(tǒng)計學方法13-15
- 結果15-34
- 3.1 手術結果及死亡率分析15-16
- 3.2 術前/后肺動脈直徑、心功能、左室容積指數比較16-21
- 3.3 改良 BT 分流側肺動脈發(fā)育與對側肺動脈發(fā)育情況比較21-24
- 3.4 4mm 管徑組與 5mm 管徑組比較24-26
- 3.5 分流指數小于等于 0.5 組與大于 0.5 組比較26-27
- 3.6 TOF 組與非 TOF 組比較27-32
- 3.7 不能行進一步手術者與行進一步手術者比較32-34
- 討論34-35
- 參考文獻35-38
- 課題總結38-39
- 附錄:文獻綜述39-46
- 參考文獻42-46
- 致謝46-4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或者接收的學術論文目錄4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樊星;張宏家;劉迎龍;范祥明;賀彥;朱耀斌;;發(fā)紺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姑息術后血氣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研究[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年04期
2 歐陽淑怡;謝慶;盧嫦青;李雙梅;陳思;譚玲玲;馮旭林;;左心發(fā)育不全綜合征Ⅰ期Norwood手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學雜志;2014年24期
3 范祥明;李志強;蘇俊武;朱耀斌;樊星;劉迎龍;;雙側體-肺分流治療左右肺動脈融合部狹窄或閉鎖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年02期
4 孫建華,李菁,黃萍,步軍,貝斐;前列腺素E_1新制劑在新生兒先心病術前的療效[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7期
5 張婷婷;顧曉蓉;傅麗娟;;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術后死亡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9期
6 邢萬紅;楊建新;石靜寶;郭光偉;;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進展[J];透析與人工器官;201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永輝;肺動脈發(fā)育不良的肺動脈閉鎖合并室間隔缺損的外科治療[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袁浩泳;肺動脈帶瓣管道瓣膜功能評估與改進[D];中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0455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04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