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2型SsPepO和SsPspC致病性及△SsPepO/△SsPspC缺失突變株免疫效力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7-25 02:52
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uis)是引起豬鏈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給世界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其中血清型2型作為一種重要人畜共患病原菌,還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目前,豬鏈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uis 2)被認為是越南第一大,臺灣第二大,泰國第三大致成人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病原菌。盡管豬鏈球菌2型在全球已收引起高度關注,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發(fā)掘鑒定了S. suis 2多種毒力因子,對致病機理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目前對S. suis 2致病與免疫機制仍然沒有完全闡明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仍然還有許多未經(jīng)鑒定的新毒力因子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發(fā)掘、鑒定新的毒力因子,闡明其致病與免疫機制,將為進一步研制出安全、高效的疫苗奠定基礎,從而最終有效的控制豬鏈球菌2型病在我國發(fā)生和流行。豬鏈球菌2型能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殺傷,并刺激機體產(chǎn)生炎癥風暴,最終引起敗血癥、腦膜炎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典型癥狀。尋找并解釋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急性炎癥的基因或蛋白將是解釋S.suis 2誘發(fā)中毒性休克綜合癥的分子基礎。本課題組在前期通過構建雙組份調(diào)...
【文章頁數(shù)】:1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豬鏈球病的概述
1.1.1 流行病學
1.1.2 病原學
1.1.3 豬鏈球菌2型病致病機制
1.1.4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1.1.5 診斷
1.1.6 防治
1.2 豬鏈球菌2型新型毒力因子
1.2.1 雙組份調(diào)控系統(tǒng)
1.2.2 Rgg轉(zhuǎn)錄調(diào)控因子
1.2.3 分解代謝控制蛋白A(CcpA)
1.2.4 自溶素Atl
1.2.5 膠原1型結(jié)合蛋白cbp40
1.2.6 絲氨酸/蘇氨酸激酶(STK)
1.2.7 金屬綁定脂蛋白TroA
1.2.8 毒力相關基因virA
1.2.9 H因子結(jié)合表面蛋白HP0272(Fhb)
1.2.10 調(diào)節(jié)因子PerR
1.3 豬鏈球菌2型疫苗的研究進展
1.3.1 滅活苗
1.3.2 基因工程活載體疫苗
1.3.3 活菌苗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3章 材料與方法
3.1 試驗材料
3.1.1 菌株、質(zhì)粒及培養(yǎng)條件
3.1.2 主要藥品、試劑及儀器
3.1.3 培養(yǎng)基與抗生素及其配制
3.1.4 緩沖液
3.1.5 引物
3.1.6 實驗動物
3.2 實驗方法
3.2.1 豬鏈球菌2型的復蘇
3.2.2 豬鏈球菌2型基因組的提取
3.2.3 PCR擴增
3.2.4 PCR或酶切產(chǎn)物的回收與純化
3.2.5 大腸桿菌感受態(tài)細胞的制備(氯化鈣法)
3.2.6 連接產(chǎn)物的轉(zhuǎn)化
3.2.7 質(zhì)粒的小量制備(改良的堿裂解法)
3.2.8 質(zhì)粒的大量制備(堿裂解法)
3.2.9 重組質(zhì)粒的鑒定
3.2.10 豬鏈球菌2型的電轉(zhuǎn)化
3.2.11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篩選
3.2.12 基因缺失突變株RNA的提取
3.2.13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3.2.14 基因缺失突變株對小鼠致病力分析
3.2.15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小鼠后炎癥因子的檢測
3.2.16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小鼠的免疫效力試驗
3.2.17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試驗
3.2.18 數(shù)據(jù)分析
第4章 結(jié)果與分析
4.1 SsPepO與SsPspC基因生物信息學相關分析
4.2 溫敏型自殺性重組質(zhì)粒pSET4s-△SsPspC的構建與鑒定
4.3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篩選和鑒定
4.3.1 單基因缺失突變株△SsPspC的篩選與鑒定
4.3.2 單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的鑒定
4.3.3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的篩選與鑒定
4.4 基因缺失突變株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4.4.1 基因缺失突變株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
4.4.2 基因缺失突變株生長特性研究
4.4.3 基因缺失突變株溶血活性研究
4.4.4 基因缺失突變株透射電鏡觀察
4.4.5 基因缺失突變株突變株半數(shù)致死量(LD50)的測定
4.4.6 基因缺失突變株對Balb/c小鼠發(fā)病率及存活率試驗
4.4.7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組織載菌量測定
4.4.8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小鼠后炎癥因子的檢測
4.4.9 組織病理學分析
4.5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小鼠的免疫效力試驗
4.5.1 小鼠抗體水平評價
4.5.2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誘導小鼠抗體IgG亞類分析
4.5.3 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4.5.4 細胞因子的測定
4.5.5 全血殺菌試驗
4.5.6 攻毒保護試驗
4.5.7 被動免疫保護試驗
4.5.8 組織病理學分析
4.6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免疫效力試驗
4.6.1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安全性試驗
4.6.2 免疫仔豬抗體水平檢測
4.6.3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誘導仔豬抗體IgG亞類分析
4.6.4 全血殺菌試驗
4.6.5 免疫攻毒后的保護效果
4.6.6 免疫保護效力評價
4.6.7 組織病理學分析
第5章 討論
5.1 目的基因SsPepO和SsPspC的選擇
5.2 選擇溫敏型自殺性重組質(zhì)粒構建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策略
5.3 MCP-1、IL-8、IL-6、IL-1β、TNF-α炎癥因子選擇及結(jié)果分析
5.4 以Balb/c小鼠為模型探討SsPepO和SsPspC致病機制的依據(jù)及缺陷
5.5 雙基因缺失突株△SsPepO/△SsPspC免疫機制的初步探討
第6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本文編號:3837023
【文章頁數(shù)】:1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豬鏈球病的概述
1.1.1 流行病學
1.1.2 病原學
1.1.3 豬鏈球菌2型病致病機制
1.1.4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1.1.5 診斷
1.1.6 防治
1.2 豬鏈球菌2型新型毒力因子
1.2.1 雙組份調(diào)控系統(tǒng)
1.2.2 Rgg轉(zhuǎn)錄調(diào)控因子
1.2.3 分解代謝控制蛋白A(CcpA)
1.2.4 自溶素Atl
1.2.5 膠原1型結(jié)合蛋白cbp40
1.2.6 絲氨酸/蘇氨酸激酶(STK)
1.2.7 金屬綁定脂蛋白TroA
1.2.8 毒力相關基因virA
1.2.9 H因子結(jié)合表面蛋白HP0272(Fhb)
1.2.10 調(diào)節(jié)因子PerR
1.3 豬鏈球菌2型疫苗的研究進展
1.3.1 滅活苗
1.3.2 基因工程活載體疫苗
1.3.3 活菌苗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3章 材料與方法
3.1 試驗材料
3.1.1 菌株、質(zhì)粒及培養(yǎng)條件
3.1.2 主要藥品、試劑及儀器
3.1.3 培養(yǎng)基與抗生素及其配制
3.1.4 緩沖液
3.1.5 引物
3.1.6 實驗動物
3.2 實驗方法
3.2.1 豬鏈球菌2型的復蘇
3.2.2 豬鏈球菌2型基因組的提取
3.2.3 PCR擴增
3.2.4 PCR或酶切產(chǎn)物的回收與純化
3.2.5 大腸桿菌感受態(tài)細胞的制備(氯化鈣法)
3.2.6 連接產(chǎn)物的轉(zhuǎn)化
3.2.7 質(zhì)粒的小量制備(改良的堿裂解法)
3.2.8 質(zhì)粒的大量制備(堿裂解法)
3.2.9 重組質(zhì)粒的鑒定
3.2.10 豬鏈球菌2型的電轉(zhuǎn)化
3.2.11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篩選
3.2.12 基因缺失突變株RNA的提取
3.2.13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3.2.14 基因缺失突變株對小鼠致病力分析
3.2.15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小鼠后炎癥因子的檢測
3.2.16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小鼠的免疫效力試驗
3.2.17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試驗
3.2.18 數(shù)據(jù)分析
第4章 結(jié)果與分析
4.1 SsPepO與SsPspC基因生物信息學相關分析
4.2 溫敏型自殺性重組質(zhì)粒pSET4s-△SsPspC的構建與鑒定
4.3 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篩選和鑒定
4.3.1 單基因缺失突變株△SsPspC的篩選與鑒定
4.3.2 單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的鑒定
4.3.3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的篩選與鑒定
4.4 基因缺失突變株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4.4.1 基因缺失突變株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
4.4.2 基因缺失突變株生長特性研究
4.4.3 基因缺失突變株溶血活性研究
4.4.4 基因缺失突變株透射電鏡觀察
4.4.5 基因缺失突變株突變株半數(shù)致死量(LD50)的測定
4.4.6 基因缺失突變株對Balb/c小鼠發(fā)病率及存活率試驗
4.4.7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組織載菌量測定
4.4.8 基因缺失突變株感染小鼠后炎癥因子的檢測
4.4.9 組織病理學分析
4.5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小鼠的免疫效力試驗
4.5.1 小鼠抗體水平評價
4.5.2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誘導小鼠抗體IgG亞類分析
4.5.3 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4.5.4 細胞因子的測定
4.5.5 全血殺菌試驗
4.5.6 攻毒保護試驗
4.5.7 被動免疫保護試驗
4.5.8 組織病理學分析
4.6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免疫效力試驗
4.6.1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對仔豬的安全性試驗
4.6.2 免疫仔豬抗體水平檢測
4.6.3 雙基因缺失突變株△SsPepO/△SsPspC誘導仔豬抗體IgG亞類分析
4.6.4 全血殺菌試驗
4.6.5 免疫攻毒后的保護效果
4.6.6 免疫保護效力評價
4.6.7 組織病理學分析
第5章 討論
5.1 目的基因SsPepO和SsPspC的選擇
5.2 選擇溫敏型自殺性重組質(zhì)粒構建基因缺失突變株的策略
5.3 MCP-1、IL-8、IL-6、IL-1β、TNF-α炎癥因子選擇及結(jié)果分析
5.4 以Balb/c小鼠為模型探討SsPepO和SsPspC致病機制的依據(jù)及缺陷
5.5 雙基因缺失突株△SsPepO/△SsPspC免疫機制的初步探討
第6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本文編號:38370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8370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