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石渠縣牦牛源蜱種鑒定及其攜帶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分子檢測
發(fā)布時間:2022-02-24 16:40
蜱是一類寄生于脊椎動物體表的專性吸血性寄生蟲,目前在全球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800多種蜱,并且已經(jīng)確定蜱至少能傳播217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yè)發(fā)展帶來嚴重影響。迄今為止,有關石渠縣蜱的種類及攜帶病原情況的資料一片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掌握石渠縣蜱種類及攜帶病原的種類、感染情況和分子特征,為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蜱媒病防控措施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方法:采集石渠縣8個地點牦牛體表寄生蜱,對采集到的蜱進行形態(tài)學鑒定以及線粒體16S rRNA和COI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鑒定,并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再采用PCR檢測技術,分別特異性擴增巴爾通體的gltA和rpoB基因、無形體的16S rRNA基因、立克次體的ompA和ompB基因片段、土拉菌和鼠疫耶爾森菌,并對陽性產物測序,再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最后統(tǒng)計分析病原的感染情況。結果:1)蜱種類:共采集1352只蜱,經(jīng)鑒定為青海血蜱和西藏革蜱,其中青海血蜱394只,占29.13%;西藏革蜱958只,占70.87%,為優(yōu)勢種。2)病原檢測結果:PCR檢測結果顯示,石渠縣蜱傳巴爾通體、無形體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陽性率分別為25.96%(351/1352)、1...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蜱分類及蜱傳病的研究進展
1. 蜱分類研究進展
1.1 蜱的概述
1.2 蜱分類鑒定方法
1.2.1 傳統(tǒng)分類鑒定方法
1.2.2 現(xiàn)代分類鑒定方法
1.3 蜱類分布
1.3.1 我國蜱類分布
1.3.2 我國青藏高原蜱類分布
2. 主要蜱傳病原
2.1 巴爾通體
2.2 立克次體
2.3 無形體
2.4 土拉弗朗西斯菌
2.5 鼠疫耶爾森菌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2章 四川省石渠縣牦牛體表寄生蜱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鑒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蜱蟲采集
1.1.2 主要試劑及配制
1.1.3 主要儀器
1.1.4 主要耗材
1.2 方法
1.2.1 形態(tài)學鑒定
1.2.2 分子生物學鑒定
1.2.2.1 蟲體組織DNA提取
1.2.2.2 PCR引物的選擇
1.2.2.3 PCR反應體系
1.2.2.4 PCR反應條件
1.2.2.5 瓊脂糖凝膠電泳
1.2.2.6 測序及結果分析
2 結果
2.1 蜱形態(tài)特征
2.1.1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
2.1.2 西藏革蜱(Dermacentor everestianus)
2.2 蜱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與遺傳進化分析
2.2.1 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擴增結果
2.2.2 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2.2.1 青海血蜱16S rRNA基因分析
2.2.2.2 青海血蜱COI基因分析
2.2.2.3 西藏革蜱16S rRNA基因分析
2.2.2.4 西藏革蜱COI基因分析
2.3 樣本鑒定結果
3 討論
4 小結
第3章 蜱傳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分子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蟲體組織DNA提取
1.2.2 PCR引物的選擇
1.2.3 PCR反應體系
1.2.4 PCR反應條件
1.2.5 瓊脂糖凝膠電泳
1.2.6 序列分析及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蜱傳病原基因擴增結果
2. 2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遺傳進化分析
2.2.1 巴爾通體glt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2 巴爾通體rpoB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3 無形體16S rRN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4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omp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5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ompB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 3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檢測結果
2.3.1 各采樣點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情況
2.3.2 不同蜱種的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情況
2.3.3 同一地點不同蜱種的巴爾通體感染情況分析
2.3.4 巴爾通體、無形體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混合感染情況
3 討論
3.1 巴爾通體的討論分析
3.2 無形體的討論分析
3.3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討論分析
3.4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混合感染分析
4 小結
全文結論
參考文獻
碩士期間已發(fā)表的文章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鼠疫的流行病學概述[J]. 楊清鑾,翁濤平,李楊. 微生物與感染. 2019(06)
[2]2017年云南省劍川縣鼠形動物中巴爾通體感染狀況調查[J]. 董珊珊,李艷蘋,段存娟,郭英,石麗媛,鐘佑宏,栗冬梅,王鵬. 疾病監(jiān)測. 2019(11)
[3]新疆部分地區(qū)蜱傳斑點熱立克次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 曲志強,林漢亮,許肖楓,馬力克·艾則孜,羅毅,馬站,孫曉林,劉光遠.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05)
[4]青海省蜱傳立克次體流行病學調查[J]. 高悅,李爽,王立富,魏峰.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19(18)
[5]青海血蜱傳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帶菌率及遺傳進化分析[J]. 楊菊鳳,劉琴華,杜迎春,李秀麗,田慧麗,郭瑞萍,溫青娜. 當代畜牧. 2019(03)
[6]新疆烏蘇市古爾圖地區(qū)長尾黃鼠感染巴爾通體情況調查[J]. 李博,岳錫宏,盧珊,雒濤,王信惠,黎唯.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18(06)
[7]四川省鼠疫耶爾森菌CRISPR基因分型及地區(qū)分布研究[J]. 祁騰,梁瑩,李偉,楊軍,羅隆澤,段風剛,汪立茂,李帆,金忠強,譚文明,謝飛,王宏,刀吉,劉建,曾林子,廖虹瑜,雷高鵬.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9)
[8]黑龍江黑河口岸鼠類及蜱類攜帶巴爾通體的調查[J]. 鞠文東,王艷梅,徐寧,耿聰,韓茜宇,劉巖,程成,焦丹,黃洋. 口岸衛(wèi)生控制. 2018(02)
[9]廣東省鼠形動物攜帶巴爾通體的調查和基因特征分析[J]. 李雪云,陳經(jīng)雕,黎聰榮,柯碧霞,林文青,彭志強,柯昌文.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5)
[10]巴爾通體宿主及傳播媒介的研究進展[J]. 張婧,馮云,宋志忠.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4)
博士論文
[1]西藏革蜱種群生態(tài)及其生理適應[D]. 李拓.河北師范大學 2018
[2]鼠疫耶爾森氏菌基因組多態(tài)性數(shù)據(jù)庫及鑒定溯源系統(tǒng)的研究[D]. 崔玉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2008
碩士論文
[1]青海省蜱種分布及3種蜱傳細菌、原蟲流行病學本底調查[D]. 高悅.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8
[2]新疆邊境地區(qū)蜱種、蜱傳立克次體分布規(guī)律及分子特征研究[D]. 郭利萍.石河子大學 2017
[3]綿羊無形體自然疫源地調查及其對人致病性研究[D]. 魏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2017
[4]新疆北疆蜱種鑒定及蜱傳疾病調查研究[D]. 杜景云.石河子大學 2015
[5]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巴爾通體方法的研究[D]. 劉云彥.山東大學 2015
[6]七種立克次體甄別檢測基因芯片的研制[D]. 李靈云.河南中醫(yī)學院 2015
[7]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和區(qū)系分析[D]. 郭凱飛.西南林業(yè)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643119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蜱分類及蜱傳病的研究進展
1. 蜱分類研究進展
1.1 蜱的概述
1.2 蜱分類鑒定方法
1.2.1 傳統(tǒng)分類鑒定方法
1.2.2 現(xiàn)代分類鑒定方法
1.3 蜱類分布
1.3.1 我國蜱類分布
1.3.2 我國青藏高原蜱類分布
2. 主要蜱傳病原
2.1 巴爾通體
2.2 立克次體
2.3 無形體
2.4 土拉弗朗西斯菌
2.5 鼠疫耶爾森菌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2章 四川省石渠縣牦牛體表寄生蜱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鑒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蜱蟲采集
1.1.2 主要試劑及配制
1.1.3 主要儀器
1.1.4 主要耗材
1.2 方法
1.2.1 形態(tài)學鑒定
1.2.2 分子生物學鑒定
1.2.2.1 蟲體組織DNA提取
1.2.2.2 PCR引物的選擇
1.2.2.3 PCR反應體系
1.2.2.4 PCR反應條件
1.2.2.5 瓊脂糖凝膠電泳
1.2.2.6 測序及結果分析
2 結果
2.1 蜱形態(tài)特征
2.1.1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
2.1.2 西藏革蜱(Dermacentor everestianus)
2.2 蜱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與遺傳進化分析
2.2.1 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擴增結果
2.2.2 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2.2.1 青海血蜱16S rRNA基因分析
2.2.2.2 青海血蜱COI基因分析
2.2.2.3 西藏革蜱16S rRNA基因分析
2.2.2.4 西藏革蜱COI基因分析
2.3 樣本鑒定結果
3 討論
4 小結
第3章 蜱傳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分子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蟲體組織DNA提取
1.2.2 PCR引物的選擇
1.2.3 PCR反應體系
1.2.4 PCR反應條件
1.2.5 瓊脂糖凝膠電泳
1.2.6 序列分析及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蜱傳病原基因擴增結果
2. 2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遺傳進化分析
2.2.1 巴爾通體glt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2 巴爾通體rpoB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3 無形體16S rRN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4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ompA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2.5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ompB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2. 3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檢測結果
2.3.1 各采樣點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情況
2.3.2 不同蜱種的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情況
2.3.3 同一地點不同蜱種的巴爾通體感染情況分析
2.3.4 巴爾通體、無形體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混合感染情況
3 討論
3.1 巴爾通體的討論分析
3.2 無形體的討論分析
3.3 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討論分析
3.4 巴爾通體、無形體與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的混合感染分析
4 小結
全文結論
參考文獻
碩士期間已發(fā)表的文章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鼠疫的流行病學概述[J]. 楊清鑾,翁濤平,李楊. 微生物與感染. 2019(06)
[2]2017年云南省劍川縣鼠形動物中巴爾通體感染狀況調查[J]. 董珊珊,李艷蘋,段存娟,郭英,石麗媛,鐘佑宏,栗冬梅,王鵬. 疾病監(jiān)測. 2019(11)
[3]新疆部分地區(qū)蜱傳斑點熱立克次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 曲志強,林漢亮,許肖楓,馬力克·艾則孜,羅毅,馬站,孫曉林,劉光遠.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05)
[4]青海省蜱傳立克次體流行病學調查[J]. 高悅,李爽,王立富,魏峰.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19(18)
[5]青海血蜱傳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帶菌率及遺傳進化分析[J]. 楊菊鳳,劉琴華,杜迎春,李秀麗,田慧麗,郭瑞萍,溫青娜. 當代畜牧. 2019(03)
[6]新疆烏蘇市古爾圖地區(qū)長尾黃鼠感染巴爾通體情況調查[J]. 李博,岳錫宏,盧珊,雒濤,王信惠,黎唯.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18(06)
[7]四川省鼠疫耶爾森菌CRISPR基因分型及地區(qū)分布研究[J]. 祁騰,梁瑩,李偉,楊軍,羅隆澤,段風剛,汪立茂,李帆,金忠強,譚文明,謝飛,王宏,刀吉,劉建,曾林子,廖虹瑜,雷高鵬.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9)
[8]黑龍江黑河口岸鼠類及蜱類攜帶巴爾通體的調查[J]. 鞠文東,王艷梅,徐寧,耿聰,韓茜宇,劉巖,程成,焦丹,黃洋. 口岸衛(wèi)生控制. 2018(02)
[9]廣東省鼠形動物攜帶巴爾通體的調查和基因特征分析[J]. 李雪云,陳經(jīng)雕,黎聰榮,柯碧霞,林文青,彭志強,柯昌文.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5)
[10]巴爾通體宿主及傳播媒介的研究進展[J]. 張婧,馮云,宋志忠.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8(04)
博士論文
[1]西藏革蜱種群生態(tài)及其生理適應[D]. 李拓.河北師范大學 2018
[2]鼠疫耶爾森氏菌基因組多態(tài)性數(shù)據(jù)庫及鑒定溯源系統(tǒng)的研究[D]. 崔玉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2008
碩士論文
[1]青海省蜱種分布及3種蜱傳細菌、原蟲流行病學本底調查[D]. 高悅.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8
[2]新疆邊境地區(qū)蜱種、蜱傳立克次體分布規(guī)律及分子特征研究[D]. 郭利萍.石河子大學 2017
[3]綿羊無形體自然疫源地調查及其對人致病性研究[D]. 魏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2017
[4]新疆北疆蜱種鑒定及蜱傳疾病調查研究[D]. 杜景云.石河子大學 2015
[5]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巴爾通體方法的研究[D]. 劉云彥.山東大學 2015
[6]七種立克次體甄別檢測基因芯片的研制[D]. 李靈云.河南中醫(yī)學院 2015
[7]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和區(qū)系分析[D]. 郭凱飛.西南林業(yè)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6431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6431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