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羊脂肪沉積關鍵基因的篩選及ALDH1As在脂肪細胞分化中的調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6 03:04
脂尾型綿羊最初是由瘦尾型綿羊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與人工培育逐漸發(fā)展而來,現已形成數量龐大的獨立群體,約占世界綿羊群體的25%,而我國脂尾型綿羊品種豐富,綿羊是人們最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目前,脂尾已經成為制約現代羊產業(yè)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人們期望通過干預脂尾型綿羊內在的體脂分配系統(tǒng),實現脂尾的“瘦尾化”改良來降低胴體總脂含量,進一步提高綿羊的經濟價值。本研究通過比較脂尾綿羊和瘦尾綿羊身體不同部位脂肪分布模式的差異,篩選影響脂肪部位性差異調控及尾脂沉積的候選基因,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在綿羊脂肪細胞中進行功能驗證,為綿羊優(yōu)勢性狀的選育提供分子基礎。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過制備成年灘羊和歐拉型藏羊不同解剖學位置的皮下脂肪(SAT)、內臟脂肪(VAT)和尾部脂肪(TAT)細胞切片、測定相應部位脂肪酸組成及脂肪酸相關基因的表達,發(fā)現藏羊脂肪細胞體積大于相同年齡灘羊的脂肪細胞體積;SAT和TAT細胞體積顯著大于VAT細胞體積。在測定的11種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SFA)和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占總脂肪酸含量的90%以上,其它為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C16:0和C18:0是SFA中主要的兩類脂肪酸,...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MSCs向白色、棕色和米色脂肪細胞分化過程(Parketal.,2014)
的血管基質部分(SVF)分離出來的細胞亞群具有成脂分化能力,在特異性酒”誘導作用下能夠進行分化,形成成熟的脂肪細胞!胺只u尾酒”主要(FBS)、胰島素(INS)、地塞米松(DEX)和 3-異丁基-1-甲基黃嘌呤(IBM分組成。INS 的作用是促使細胞再次進入細胞周期,進行克隆性擴張,該過 2 個 C/EBP 家族成員:C/EBPβ 和 C/EBPδ,同時通過與脂肪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膜對葡萄糖的通透性,使細胞攝取的葡萄糖增多,另一方面抑制脂肪酶脂肪分解;DEX 是一種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激活轉錄因子 C/EB脂肪細胞因子 Pref-1;IBMX 是一種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細胞內環(huán)cAMP)的水解,提高細胞內 cAMP 水平,激活 C/EBPδ(圖 1-2)。
(1)LEP瘦素,是由 Ob 基因編碼、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類激素,能夠抵抗肥胖。通過結合于其特異性受體 LEPR 而發(fā)揮作用,該受體發(fā)現于大腦中,是通過下丘腦抑制食物吸收,提高能量消耗,進而使體重減輕(Friedman and Halaas, 1998)。此外,還對能量代謝具有多效性,改善由脂肪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并發(fā)癥。脂肪代謝障礙(營養(yǎng)不良癥主要是由于體內 LEP 缺乏所致,因此,LEP 能夠改善代謝紊亂,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由遺傳缺陷所引起的脂肪代謝障礙。在體內,循環(huán)血中 LEP 濃度與脂肪量呈相關,可能通過自分泌信號調控脂肪組織代謝,而禁食能夠極大地減少 LEP 分泌,表明除脂肪量影響 LEP 濃度外,它還受到其它因子的調控(Boden et al., 1996);在體外,LEP 能夠降低脂肪生成,提高 TGs 的水解和脂肪酸氧化(William et al., 2002)。最新研究表明,LEP 對脂肪組織的調控作用可能是通過外周神經系統(tǒng)介導來實現的。該研究通過可視化的光遺傳技術刺激 WAT 中交感神經,發(fā)現存在神經-脂肪接合點,由交感神經元介導并激活它所支配的 WAT 脂肪細胞,提高 LEP 的脂解作用(Zeng et al., 2015)。LEP 的這種脂解效應表明 LEP 分泌似乎并不完全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是依賴于一個完整的交感神經系統(tǒng)所驅動(Stern et al., 20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肉羊脂肪沉積及其調控手段[J]. 楊東,王文義,喬文,馬濤,張娟,刁其玉,張莉. 糧食與飼料工業(yè). 2016(01)
[2]Role of Hox genes in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J]. Anne Seifert,David F Werheid,Silvana M Knapp,Edda Tobiasch.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2015(03)
[3]Distinction of white,beige and brown adipocyt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J]. Anna Park,Won Kon Kim,Kwang-Hee Bae.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2014(01)
[4]綿羊X染色體59383635位點多態(tài)性與脂尾性狀的相關性分析[J]. 甘尚權,張偉,沈敏,李歡,楊井泉,梁耀偉,高磊,劉守仁,王新華. 遺傳. 2013(10)
[5]3T3-L1前脂肪細胞在功能性成分評價中的應用[J]. 蔡教英,劉姚,王文君,楊武英. 食品科學. 2011(21)
博士論文
[1]脂尾型綿羊尾部脂肪富集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 韓吉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2]中國地方綿羊群體結構分析及基因組選擇痕跡挖掘[D]. 王慧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5
[3]綿羊尾部脂肪代謝相關調控基因的作用研究[D]. 徐小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不同日糧對灘羊尾部脂肪沉積及脂肪代謝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D]. 代立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6
[2]LPL、C/EBPα基因在不同尾型綿羊尾部脂肪組織中的表達分析[D]. 韋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458695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MSCs向白色、棕色和米色脂肪細胞分化過程(Parketal.,2014)
的血管基質部分(SVF)分離出來的細胞亞群具有成脂分化能力,在特異性酒”誘導作用下能夠進行分化,形成成熟的脂肪細胞!胺只u尾酒”主要(FBS)、胰島素(INS)、地塞米松(DEX)和 3-異丁基-1-甲基黃嘌呤(IBM分組成。INS 的作用是促使細胞再次進入細胞周期,進行克隆性擴張,該過 2 個 C/EBP 家族成員:C/EBPβ 和 C/EBPδ,同時通過與脂肪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膜對葡萄糖的通透性,使細胞攝取的葡萄糖增多,另一方面抑制脂肪酶脂肪分解;DEX 是一種糖皮質激素受體(GR)激動劑,激活轉錄因子 C/EB脂肪細胞因子 Pref-1;IBMX 是一種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細胞內環(huán)cAMP)的水解,提高細胞內 cAMP 水平,激活 C/EBPδ(圖 1-2)。
(1)LEP瘦素,是由 Ob 基因編碼、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類激素,能夠抵抗肥胖。通過結合于其特異性受體 LEPR 而發(fā)揮作用,該受體發(fā)現于大腦中,是通過下丘腦抑制食物吸收,提高能量消耗,進而使體重減輕(Friedman and Halaas, 1998)。此外,還對能量代謝具有多效性,改善由脂肪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并發(fā)癥。脂肪代謝障礙(營養(yǎng)不良癥主要是由于體內 LEP 缺乏所致,因此,LEP 能夠改善代謝紊亂,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由遺傳缺陷所引起的脂肪代謝障礙。在體內,循環(huán)血中 LEP 濃度與脂肪量呈相關,可能通過自分泌信號調控脂肪組織代謝,而禁食能夠極大地減少 LEP 分泌,表明除脂肪量影響 LEP 濃度外,它還受到其它因子的調控(Boden et al., 1996);在體外,LEP 能夠降低脂肪生成,提高 TGs 的水解和脂肪酸氧化(William et al., 2002)。最新研究表明,LEP 對脂肪組織的調控作用可能是通過外周神經系統(tǒng)介導來實現的。該研究通過可視化的光遺傳技術刺激 WAT 中交感神經,發(fā)現存在神經-脂肪接合點,由交感神經元介導并激活它所支配的 WAT 脂肪細胞,提高 LEP 的脂解作用(Zeng et al., 2015)。LEP 的這種脂解效應表明 LEP 分泌似乎并不完全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是依賴于一個完整的交感神經系統(tǒng)所驅動(Stern et al., 20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肉羊脂肪沉積及其調控手段[J]. 楊東,王文義,喬文,馬濤,張娟,刁其玉,張莉. 糧食與飼料工業(yè). 2016(01)
[2]Role of Hox genes in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J]. Anne Seifert,David F Werheid,Silvana M Knapp,Edda Tobiasch.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2015(03)
[3]Distinction of white,beige and brown adipocyt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J]. Anna Park,Won Kon Kim,Kwang-Hee Bae.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2014(01)
[4]綿羊X染色體59383635位點多態(tài)性與脂尾性狀的相關性分析[J]. 甘尚權,張偉,沈敏,李歡,楊井泉,梁耀偉,高磊,劉守仁,王新華. 遺傳. 2013(10)
[5]3T3-L1前脂肪細胞在功能性成分評價中的應用[J]. 蔡教英,劉姚,王文君,楊武英. 食品科學. 2011(21)
博士論文
[1]脂尾型綿羊尾部脂肪富集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 韓吉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2]中國地方綿羊群體結構分析及基因組選擇痕跡挖掘[D]. 王慧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5
[3]綿羊尾部脂肪代謝相關調控基因的作用研究[D]. 徐小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不同日糧對灘羊尾部脂肪沉積及脂肪代謝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D]. 代立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6
[2]LPL、C/EBPα基因在不同尾型綿羊尾部脂肪組織中的表達分析[D]. 韋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4586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4586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