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松弛素B對小鼠卵母細胞不對稱分裂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4-27 14:58
【摘要】:哺乳動物卵母細胞成熟過程需要進行兩次連續(xù)的不對稱分裂,最終形成體積差異巨大的子細胞:大體積的卵母細胞和兩種體積較小的極體。不對稱分裂現象是哺乳動物卵母細胞減數分裂的典型特征,不對稱分裂后的卵母細胞是高度極化的細胞。精卵結合后,細胞重新恢復了對稱分裂,但是在卵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形成的極性特征卻得以保留并影響早期胚胎的極性。小鼠卵母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過程包括卵母細胞減數分裂恢復、紡錘體形成、紡錘體遷移、排出第一極體。這些過程需要染色體、細胞骨架蛋白及多種蛋白分子協(xié)同有序發(fā)揮作用以確保對這個過程的精準調控。細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是肌動蛋白聚合抑制劑,結合在微絲末端來阻斷肌動蛋白在該部位的聚合,是細胞骨架可逆性穩(wěn)定劑。本實驗以小鼠卵母細胞為材料,用CB處理卵母細胞使之發(fā)生對等分裂和胞質分裂失敗,并以此為模型檢測不對稱分裂過程的特征、機制并初步探究極性復合體在哺乳動物卵母細胞極性建立中的作用。本研究獲得的主要結果如下:1.CB對小鼠卵母細胞成熟的影響設置三個濃度梯度(分別為1μg/mL、2.5μg/mL、5μg/mL)CB處理小鼠卵母細胞,通過數據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低濃度的CB處理并不影響小鼠卵母細胞GVBD的發(fā)生,而高濃度的CB會影響GVBD發(fā)生率。CB會顯著降低第一極體排出率,并且呈現劑量依賴性降低,卵母細胞呈現對等分裂或,胞質分裂失敗。另外CB處理的時間越久,細胞恢復胞質分裂的能力越低。2.CB破壞不對稱分裂的典型特征CB處理后,通過細胞免疫熒光染色實驗及熒光灰度值分析,通過對比正常組,發(fā)現CB破壞紡錘體的形態(tài)和遷移,并影響p-MAPK的分布和表達;CB破壞肌動蛋白帽的形成和無皮質顆粒區(qū)的形成并擾亂線粒體的分布。3.CB擾亂主要極性蛋白的分布CB處理后,通過細胞免疫熒光染色實驗,通過對比正常組,發(fā)現CB擾亂極性蛋白a PKC、Par6a、Crb3、DLG1的極性分布,從而使卵母細胞的極性遭到破壞。4.CB影響胞質分裂相關因子表達量CB處理后,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對處理組和對照組中卵母細胞中的胞質分裂相關因子Arp2/3,Cdc42,Fyn,Anillin,αActinin4,Septin2和Septin7在RNA水平上表達量進行檢測,通過對比發(fā)現Arp2/3,Cdc42,Fyn,αActinin4,Septin7這些因子顯著上調,Anillin顯著下調,而Septin2則變化不明顯?傊緦嶒灡砻鰿B破壞小鼠卵母細胞成熟并破壞不對稱分裂的典型特征;擾亂了主要極性蛋白但卵母細胞中的分布,并影響胞質分裂相關因子的表達量。
【圖文】:
granule-free domain,CGFD),這是極體的排出位點(Sun et al. 2012),皮質著這一過程建立。在減數分裂中后期轉換時,收縮環(huán)在富含 F-actin 的皮成,,并環(huán)繞著紡錘體中部區(qū)域。在減數分裂的后期,富含肌動蛋白的區(qū)同時收縮環(huán)開始收縮,隨后排出第一極體(Yi et al.2013)。卵母細胞排出第阻滯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 MⅡ),此時的紡錘體定位在區(qū)下并與皮質表面平行。卵母細胞被激活后,卵母細胞從 MⅡ阻滯中釋旋轉后排出第二極體(Maro et al. 2002),減數分裂結束。卵母細胞細胞核的不對稱分裂表現在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離。生發(fā)泡破vesicle breakdown,GVBD)后形成的紡錘體是對稱的,在紡錘體向皮質程中,皮質區(qū)的 CDC42 誘導紡錘體微管發(fā)生不對稱的酪氨酸修飾。而自這種不對稱性操控小鼠卵母細胞的染色體分離過程,使染色體發(fā)生非隨本文將從細胞質和細胞核兩個方面對卵母細胞的不對稱分裂現象、形及與調控機制進行闡述,并對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離機制的研究前景和未來討。
第一章 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不對稱分裂的分子機制細胞不對稱分裂中的作用的正確定位至關重要,并且紡錘體形態(tài)的異裂過程(Sun et al. 2013)。生發(fā)泡(germinal 現相對均勻的分布, GVBD 后微管在染色體MⅡ期成熟的小鼠卵母細胞中,微管主要聚錘體(Mao et al. 2014)。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814.1
本文編號:2642376
【圖文】:
granule-free domain,CGFD),這是極體的排出位點(Sun et al. 2012),皮質著這一過程建立。在減數分裂中后期轉換時,收縮環(huán)在富含 F-actin 的皮成,,并環(huán)繞著紡錘體中部區(qū)域。在減數分裂的后期,富含肌動蛋白的區(qū)同時收縮環(huán)開始收縮,隨后排出第一極體(Yi et al.2013)。卵母細胞排出第阻滯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 MⅡ),此時的紡錘體定位在區(qū)下并與皮質表面平行。卵母細胞被激活后,卵母細胞從 MⅡ阻滯中釋旋轉后排出第二極體(Maro et al. 2002),減數分裂結束。卵母細胞細胞核的不對稱分裂表現在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離。生發(fā)泡破vesicle breakdown,GVBD)后形成的紡錘體是對稱的,在紡錘體向皮質程中,皮質區(qū)的 CDC42 誘導紡錘體微管發(fā)生不對稱的酪氨酸修飾。而自這種不對稱性操控小鼠卵母細胞的染色體分離過程,使染色體發(fā)生非隨本文將從細胞質和細胞核兩個方面對卵母細胞的不對稱分裂現象、形及與調控機制進行闡述,并對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離機制的研究前景和未來討。
第一章 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不對稱分裂的分子機制細胞不對稱分裂中的作用的正確定位至關重要,并且紡錘體形態(tài)的異裂過程(Sun et al. 2013)。生發(fā)泡(germinal 現相對均勻的分布, GVBD 后微管在染色體MⅡ期成熟的小鼠卵母細胞中,微管主要聚錘體(Mao et al. 2014)。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81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俊玉;呂珊;牛慧敏;雷安民;;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不對稱分裂的研究進展[J];遺傳;2018年04期
2 馬遠娜;王允山;吉愛國;;上皮極性蛋白的研究進展[J];生命的化學;2013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西銳;小鼠Mfn2基因在卵母細胞成熟過程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642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6423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