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胺和花生四烯酸體外誘導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的發(fā)生及其干預
發(fā)布時間:2021-04-23 15:02
背景與目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是皮膚科的一類常見病、多發(fā)病,因此研究其發(fā)病機制并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的觀點認為,組胺和花生四烯酸及代謝產物在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它們分別參與速發(fā)相反應和遲發(fā)相反應。此類疾病的治療多選擇抗組胺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等。最近國外有研究證實,組胺和其特異性H1受體結合后,可以在信號水平激活核轉錄因子-κB,從而在基因水平促進多種炎癥因子mRNA的表達,最終導致多種炎癥因子的大量表達,參與和加重炎癥反應;而組胺H1受體拮抗劑可以拮抗此效應。本文分別用鼻息肉、皮膚組織做體外培養(yǎng),加入組胺和花生四烯酸等刺激物誘發(fā)炎癥反應;同時加入不同的抗炎藥物,觀察組胺和花生四烯酸是否能激發(fā)炎癥反應以及不同藥物對炎癥反應的拮抗作用效果,為臨床選擇抗炎藥物提供實驗依據。方法:分別選取鼻息肉和皮膚組織做體外培養(yǎng),首先加入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環(huán)孢素A、地塞米松、非索非那定等抗炎藥物,然后加入組胺和花生四烯酸誘發(fā)炎癥反應,同時設置只加入組胺和花生四烯酸而不加抗炎藥物的陽性對照和不加任何藥物的陰性對照。取培養(yǎng)后的組織提取RNA做RT-PCR檢測單核細胞趨化蛋...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yī)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寫一覽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論文正文 組胺和花生四烯酸體外誘導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的發(fā)生及其干預
前言
第一節(jié) 鼻息肉和皮膚組織的體外培養(yǎng)實驗
第二節(jié) 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培養(yǎng)后息肉及皮膚組織中趨化因子mRNA的表達情況
第三節(jié) ELISA法檢測組織培養(yǎng)上清液中細胞因子濃度
討論
參考文獻
全文總結
致謝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碩士期間文章發(fā)表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隨機雙盲研究[J]. 劉玲玲,朱學駿,姜薇,陳喜雪,李明,彭振輝,郭在培,李福秋.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3(06)
[2]第二代抗組胺藥臨床應用中的若干問題[J]. 郝飛,葉慶佾.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3(05)
[3]嗜酸性粒細胞與變態(tài)反應[J]. 郭明麗,聶貴紅,秦占芬. 河北醫(yī)藥. 2002(10)
[4]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及其治療[J]. 劉紅.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02(02)
[5]變態(tài)反應[J]. 坂根剛. 日本醫(yī)學介紹. 1999(11)
[6]Regulatory roles of IL-12,IL-4 and IFN-γ on IgE synthesis in atopic patients[J]. 劉錳,鄭珊珊,王旭東,文昭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06)
[7]鼻息肉和鼻息肉病[J]. 顧之燕.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999(01)
本文編號:3155542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yī)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寫一覽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論文正文 組胺和花生四烯酸體外誘導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的發(fā)生及其干預
前言
第一節(jié) 鼻息肉和皮膚組織的體外培養(yǎng)實驗
第二節(jié) 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培養(yǎng)后息肉及皮膚組織中趨化因子mRNA的表達情況
第三節(jié) ELISA法檢測組織培養(yǎng)上清液中細胞因子濃度
討論
參考文獻
全文總結
致謝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碩士期間文章發(fā)表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隨機雙盲研究[J]. 劉玲玲,朱學駿,姜薇,陳喜雪,李明,彭振輝,郭在培,李福秋.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3(06)
[2]第二代抗組胺藥臨床應用中的若干問題[J]. 郝飛,葉慶佾.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3(05)
[3]嗜酸性粒細胞與變態(tài)反應[J]. 郭明麗,聶貴紅,秦占芬. 河北醫(yī)藥. 2002(10)
[4]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及其治療[J]. 劉紅.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02(02)
[5]變態(tài)反應[J]. 坂根剛. 日本醫(yī)學介紹. 1999(11)
[6]Regulatory roles of IL-12,IL-4 and IFN-γ on IgE synthesis in atopic patients[J]. 劉錳,鄭珊珊,王旭東,文昭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06)
[7]鼻息肉和鼻息肉病[J]. 顧之燕.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999(01)
本文編號:31555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1555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