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感染途徑和接種菌量在SD大鼠結核菌感染模型的探討
本文選題:Sprague-Dawley大鼠 + 結核病 ; 參考:《南昌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建立SD大鼠結核病模型的方法(包括接種途徑及接種菌量),比較不同感染途徑和接種菌量在建立SD大鼠結核病動物模型的作用。 對象與方法:將70只SD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A組)、尾靜脈0.1mg感染組(B組)、尾靜脈1mg感染組(C組)、尾靜脈10mg感染組(D組)、腹腔0.1mg感染組(E組)、腹腔1mg感染組(F組)及腹腔10mg感染組(G組),每組10只。用標準人型結核菌株H_(37)Rv0.1mg、1mg、10mg三種接種菌量分別經尾靜脈和腹腔兩種途徑注入SD大鼠。同時,正常對照組注入相同體積的生理鹽水作對照。6周后剖殺大鼠,,稱重并計算比較肺、肝、脾的臟器重量指數,觀察肺、肝、脾組織大體病變和鏡下特點,肺、肝、脾的組織勻漿涂片做抗酸染色及勻漿培養(yǎng)觀察有無結核菌落生長。 結果: 1.尾靜脈1mg感染組、尾靜脈10mg感染組肺重量指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升高(P<0.05)。尾靜脈10mg感染組、腹腔10mg感染組肝重量指數顯著性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尾靜脈1mg感染組、尾靜脈10mg感染組、腹腔10mg感染組脾重量指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升高(P<0.05)。 2.尾靜脈10mg感染組肺、肝、脾重量指數分別與腹腔10mg感染組肺、肝、脾重量指數比較均有顯著性升高(P<0.05)。 3.肺、肝、脾組織切片HE染色見不同程度增埴性結核結節(jié)表現即病灶處類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聚集成團,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隨著接種量的增加,其臟器組織病理改變越顯著。接種菌量一致的情況下尾靜脈感染組肺、肝、脾組織病理改變較腹腔感染組顯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the SD rat model of tuberculosis (including inoculation pathway and inoculation amount),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fection routes and inoculation amou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D rat model of tuberculosis.
Objects and methods: 70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group A), tail vein 0.1mg infection group (B group), tail vein 1mg infection group (C group), tail vein 10mg infection group (D group), abdominal 0.1mg infection group (E group), 1mg infection group (F group) and abdominal cavity infection group (37) with standard human tuberculosis strain (37), three The amount of inoculated bacteria was injected into the SD rats through the tail vein and the abdominal cavity,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to kill the rats after.6 weeks, weighing and comparing the weight index of the lungs, liver and spleen, observing the general changes of the lung, liver and splee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ssue homogenate smears of the lung, liver and spleen. Acid staining and homogenate culture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growth of tuberculous colonies.
Result:
The lung weight index of the 1. caudal vein 1mg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tail vein 10mg inf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iver weight index of the caudal vein 10mg inf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1mg infection group of the caudal vein, the tail vein 10mg infection group, the spleen weight index of the abdominal 10mg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positiv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weight index of lung, liver and spleen of 10mg infected group of 2. caudal ve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bdominal 10mg infection group (P < 0.05).
3. the HE staining of lung, liver and spleen tissue sections showed that the nodular nodular nodules in different degrees showed that the epithelial cells and macrophages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and infiltrated around the tumor. With the increase of inoculati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organ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lung, liver and spleen of Shio Shizu infected group were the same with the inoculation amount. The abdominal infec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abdominal infection group.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R-3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天;;結核病和不孕的關系[J];婚育與健康;2011年24期
2 唐立新;;結核病的病因學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年08期
3 邱青;王肇華;;類固醇性結核病31例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09期
4 孫強中;任麗娟;趙攀;;結核病的免疫治療[J];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10期
5 向志光;;結核病的免疫生物學標志[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1年04期
6 裴換絮;;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試驗結核抗體測定對結核病診斷的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1年08期
7 李鴻巖;查戈;黃玫;胡蓉;祖木熱提;;抗酸染色在不典型結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1年03期
8 張虹妍;;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療效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年09期
9 楊樺;張青劍;馬立新;張彥亭;蘇志敏;孫家麟;;石家莊市結核病實驗室監(jiān)測情況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08期
10 賈樹艷;;結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吉林醫(yī)學;2011年2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衛(wèi)華;張和武;;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臨床分析[A];中國防癆雜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國防癆協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錢秉中;;奔向全球結核病控制目標的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04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張鈺;黃韌;林海珠;;結核菌素用于猴結核病血清抗體的檢測[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丁冬;;結核病歸口管理在結核病控制策略中重要意義[A];吉林省預防醫(yī)學學術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守喜;王雁;王之均;;結核病的臨床誤診分析[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馬占彪;;甘肅省康樂縣DFID結核病干預項目實施一年效果分析(摘要)[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02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7 王仕昌;魏倩;鄭建禮;劉志敏;;構建無結核病的和諧校園——學校結核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A];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控制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董保舉;;歸口管理是控制結核病的重要措施[A];中國防癆協會全國學術會議大會學術報告[C];2001年
9 劉自能;;滬西縣沙馬小學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A];中國防癆雜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國防癆協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10 金石軍;饒軍華;劉曉明;;實驗猴結核病的預防和控制[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市委副書記 市長 熊光林;防治結核病 為民保健康[N];巴中日報;2005年
2 記者 張晴;結核病傷害婦女最深[N];中國婦女報;2000年
3 ;美研究快速治愈結核病新法[N];大眾衛(wèi)生報;2000年
4 范東暉;關注結核病[N];中國國門時報;2004年
5 漢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結核呼吸科主任 楊春;結核病的防治[N];漢中日報;2005年
6 苗香芬;結核病再敲警鐘[N];河北科技報(農村版);2000年
7 本報記者 黃每裕;結核病卷土重來 “療肺散”披掛上陣[N];健康報;2000年
8 主任醫(yī)師 董志云;結核病復發(fā)有哪些原因[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3年
9 王芳;耐藥性結核病當早治[N];人民日報;2005年
10 魏楓;治療結核病不可半途而廢[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暉;結核病Mtb8.4/hIL-12嵌合DNA疫苗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2 楊本付;蘇北農村耐藥結核病的影響因素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薛瑩;結核分枝桿菌Rpf樣蛋白生物學及免疫學活性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劉鳳娟;卡介苗分泌型Ag85A在番茄中表達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張海;融合表達ESAT6-CFP10結核病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學特性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楊春;GLS/IL-12重組恥垢分枝桿菌對小鼠結核病的治療作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趙雁林;免疫相關基因在結核病和肺癌患者中的表達變化分析[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3年
8 李傳友;結核分枝桿菌黏附素HBHA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5年
9 楊芳;非政府組織(NGO)參與我國重大傳染病控制的治理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楊晶;1174例發(fā)熱患者淺淋巴結病理診斷分析——43年間活檢資料的回顧[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華;結核分枝桿菌異檸檬酸裂解酶aceA基因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融合蛋白的研究[D];寧夏醫(yī)學院;2006年
2 鄧薇薇;結核病初期T淋巴細胞亞群內穿孔素和顆粒酶B的檢測[D];南昌大學;2008年
3 何穎;中藥貓爪草對結核分枝桿菌作用機制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幸琳琳;結核分枝桿菌表型與兒童結核病臨床表現相關性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劉雪梅;恥垢分枝桿菌突變菌株庫的建立及耐卷曲霉素突變株的篩選與性質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陳曉;Real-time PCR技術在結核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8年
7 馬宏宇;呼和浩特地區(qū)正常奶牛與結核菌素檢測陽性奶牛血氣分析的比較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8年
8 石秀廠;帶有二次傳染和常數移入的結核病模型的研究[D];中北大學;2008年
9 韓文;酶聯免疫斑點技術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臨床意義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李曉清;山西省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123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11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