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蛋白乙酰轉移酶MOF在細胞應激中的調(diào)控作用
本文關鍵詞:組蛋白乙酰轉移酶MOF在細胞應激中的調(diào)控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細胞應激 MOF HSF1 HSP90 核應激小體
【摘要】:細胞受到損害因素刺激(如基因毒性劑、高溫、缺氧、活性氧增多、細菌或病毒感染等)時,會產(chǎn)生一系列防御或適應性反應,這些反應統(tǒng)稱為細胞應激(Cellular Stress),細胞應激反應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誘導一些基因表達的改變,使細胞對有害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或耐受性增加,得以在惡劣環(huán)境下存活。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細胞應激反應中參與細胞保護作用的主要應激蛋白,HSPs是一類細胞在高溫(熱休克)或其他應激原作用下所誘導生成或生成增加的蛋白質(zhì),這類蛋白廣泛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并且高度保守。正常狀態(tài)下,HSPs在細胞內(nèi)也有表達,只是水平較低,負責維持細胞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狀態(tài)。除了高溫,其他的許多生物、化學及物理因素如:自由基、活性氧、炎性因子、射線等也會誘導HSPs表達量增高。HSPs的表達則是由細胞中一類叫熱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s,HSFs)的小家族轉錄因子誘導的,HSFs與HSP基因的5’端啟動子區(qū)的熱休克應答元件(heat shock elements,HSEs)相互結合激活HSP基因的轉錄。HSFs家族由四個成員組成,包括HSF1、HSF2、HSF3和HSF4,其中HSF1是哺乳動物細胞中HSPs的主要轉錄調(diào)控因子。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HSF1以單體形式與分子伴侶及共伴侶分子形成復合物呈現(xiàn)無活性的抑制狀態(tài),當各種應激因素刺激細胞時,HSF1從復合物中釋放,經(jīng)過一系列翻譯后修飾,獲得轉錄活性,并在細胞核內(nèi)積累聚集,結合到熱休克應答元件上,激活HSP基因的轉錄,誘導HSPs蛋白表達增加。MOF(也叫作KAT8或MYST1)是組蛋白乙;D移酶MYST家族的成員,可以特異地乙酰化組蛋白H4的第16位賴氨酸殘基(H4K16ac),是胚胎發(fā)育及轉錄激活重要的調(diào)控因子。MOF在細胞的諸多生理活動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細胞增殖、分化、腫瘤發(fā)生及DNA損傷應答修復等。有研究表明,MOF可以直接結合到細胞周期調(diào)控所需基因的啟動子激活它們的表達,細胞應激狀態(tài)下,MOF是細胞應激響應轉錄調(diào)控網(wǎng)絡的關鍵維持因子。因此,研究MOF與HSF1及HSPs在細胞應激中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細胞應激響應機制。研究目的:利用紫外線交聯(lián)儀照射細胞,基因毒性劑放線菌素D(ActD)、絲裂霉素C(MMC)處理細胞及42℃水浴熱激細胞,建立細胞應激損傷模型,通過蛋白質(zhì)印跡、細胞漿與細胞核蛋白抽提,細胞的免疫熒光染色,免疫沉淀等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檢測方法,觀察應激組與對照組相比MOF、HSF1、HSP90蛋白表達水平的變化,細胞內(nèi)的定位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確定它們在細胞應激反應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培養(yǎng)人乳腺癌MCF7細胞、結腸癌HCT116細胞、宮頸癌HeLa細胞,分為對照組和處理組,處理組進行相應的應激損傷處理;于相應的時間收集對照組和應激處理組細胞,收細胞之前觀察一下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2.WesternBlotting檢測MOF蛋白表達及H4K16ac水平,比較對照組及應激處理組MOF蛋白表達的變化及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從而確定MOF對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細胞的作用;3.干擾MOF表達,進行應激損傷處理,檢測敲低MOF的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細胞應激時細胞形態(tài)變化;4.在MCF7細胞中過表達MOF, MTT法檢測細胞應激損傷處理后,與對照組相比,過表達MOF的細胞存活率的變化,進一步明確MOF在細胞應激響應中的作用;5.細胞漿蛋白與細胞核蛋白抽提與分離,檢測MOF在細胞內(nèi)的亞細胞定位及是否在細胞質(zhì)與細胞核之間進行穿梭;6.細胞免疫熒光檢測MOF、HSF1及HSP90的亞細胞定位及變化;7.Co-IP檢測非應激狀態(tài)及應激狀態(tài)下MOF、HSF1、HSP90之間相互作用關系;7.用siRNA干擾的方法,干擾MOF的表達,然后用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檢測敲低MOF時,與MOF正常表達的細胞相比,應激狀態(tài)下HSF1及HSP90在細胞內(nèi)的蛋白表達及亞細胞定位。實驗結果:1. WesternBlotting結果顯示發(fā)生細胞應激反應過程中,MOF蛋白表達水平升高,H4K16ac水平變化變化趨勢與之相似,表明細胞應激損傷時,MOF會參與到損傷修復當中,損傷后期,MOF蛋白及H4K16ac水平降低,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同時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大量細胞死亡,并且敲低MOF的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死亡更為嚴重;2.MTT檢測結果:過表達MOF的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細胞應激反應后期存活率較高,進一步證實MOF參與到細胞應激反應過程中,過表達MOF可以增強細胞對應激損傷的的抵抗能力;3.細胞漿與細胞核蛋白抽提與分離結果表明,細胞應激時,MOF始終定位在細胞核中,并沒有進行核質(zhì)穿梭;4.細胞免疫熒光實驗顯示,細胞應激時,MOF會在細胞核內(nèi)聚集,形成的核結構與熱休克反應時HSF1形成的應激小體形態(tài)規(guī)則相似;5.HSF1與MOF或HSP90與MOF兩種抗體進行細胞免疫熒光染色亞細胞定位,顯示細胞應激時MOF、HSF1及HSP90會在核內(nèi)聚集形成共定位的應激小體;6.Co-IP結果顯示應激狀態(tài)和正常生理情況下MOF與HSF1及HSP90之間都存在相互作用,而HSF1和HSP90只有在正常狀態(tài)存在相互作用。7.敲低MOF不影響HSF1與HSP90蛋白水平,但會破壞細胞應激時它們在核內(nèi)的聚集形成核應激小體。結論:MOF是應激反應中轉錄調(diào)控的重要調(diào)節(jié)因子,HSF1是核應激小體的標記并且可以轉錄激活參與細胞應激應答的基因,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MOF始終定位在細胞核內(nèi)并且與HSF1及HSP90存在相互作用,細胞應激時MOF會協(xié)同HSF1和HSP90一起,聚集形成應激小體,參與應激響應、修復損傷。我們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理解細胞應激響應過程,深入闡明細胞損傷修復機制。
【關鍵詞】:細胞應激 MOF HSF1 HSP90 核應激小體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329.2
【目錄】: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符號說明13-15
- 前言15-24
- 材料與方法24-33
- 實驗方法33-43
- 實驗結果43-53
- 討論53-56
- 實驗結論56-57
- 參考文獻57-61
- 致謝61-62
- 發(fā)表學術論文62
- 參與研究課題62-63
- 附件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培燕,鄧祖國;胃腸道的細胞保護[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1999年04期
2 王志均;消化道的細胞保護[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0年02期
3 陳亞紅,劉志洪,蔡汝秀,林智信;細胞內(nèi)NAD(P)H水平分析技術的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4年06期
4 周建國;呂柏寧;孟剛;李坪戀;左茂盛;;熱應激下熱休克蛋白70對細胞保護作用研究進展[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9年05期
5 ;胃腸道有哪些細胞保護作用?[J];中國臨床醫(yī)生;1999年11期
6 王志均;細胞保護:調(diào)節(jié)肽的生理功能之一?[J];生理科學進展;1986年04期
7 朱文玉;胃腸肽的細胞保護作用[J];胃腸病學;1998年03期
8 徐萌,張積仁,許少珍;還原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細胞保護中的應用及其機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1年06期
9 范曉;徐楊;;前列腺素及胃細胞保護作用[J];中南藥學;2006年06期
10 給娜,王玉芬;前列腺素的細胞保護作用研究進展[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5年1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尚喜雨;丁玉琴;劉萍;;談胃的細胞保護作用[A];中南地區(qū)第六屆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郭一峰;周文麗;張建鵬;劉軍華;馮偉華;焦炳華;;海螵蛸多糖對小鼠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A];2008年全國糖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8年
3 魏錫云;張錦;陳肅標;孫勁旅;;扶正中藥對小鼠免疫細胞保護作用的形態(tài)定量分析[A];第五屆全國生物醫(yī)學體視學學術會議、第八屆全軍軍事病理學學術會議、第四屆全軍定量病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4 初亮;邵薈竹;王帥;周琴;劉克辛;姚繼紅;;槲皮素對HepG2細胞二相酶的誘導及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藥物和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吳迪;閔偉;駱丹;;黃芩苷對UV損傷皮膚細胞保護作用的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謝建瓊;方琴;王季石;胡秀英;崔欣;;人DNA修復基因MGMT導入NK細胞增強其抗藥特性[A];貴州省2008年血液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范黎黎;尹蔚蘭;唐小卿;;H2S對MPP~+損傷PC12細胞的拮抗作用及其機制[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8 陳曉宇;席加喜;;血栓通對順鉑損傷HK-2細胞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A];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3年
9 曹莉;尹鴻操;周禮;王擁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PC12細胞的毒性作用[A];全國第三屆心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10 閔偉;駱丹;;黃芩苷對紫外線輻射損傷人表皮細胞保護作用的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王丹;在圍術期心腦保護領域書寫歷史[N];健康報;2012年
2 王建高;留學長才干報國正當時[N];科技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曉磊;甲基牛扁亭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細胞模型的作用及其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趙然尊;Nrf2對缺氧預處理內(nèi)皮祖細胞成血管作用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3 陳亞紅;細胞內(nèi)NAD水平分析及多酶氧化體系抑制效應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陳雪梅;細胞應激適應中HSP90的作用和應激適應保護蛋白的初步篩選[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馮惠茹;~(32)Pβ射線持續(xù)低劑量率照射腫瘤細胞的放射生物學機制及端粒酶的治療監(jiān)控和放射增敏價值基礎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6 楊紹楠;丁內(nèi)酯衍生物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細胞模型的作用及其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7 宮智勇;熱休克蛋白70在苯并(a)芘致細胞DNA損傷修復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徐益苗;熱休克蛋白27及其磷酸化對p53的調(diào)控及介導MCF-7細胞多柔比星耐受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9 李新毅;雌激素對Aβ所致PC12細胞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何志松;GATA-4加強MSCs細胞對梗死后缺血心肌細胞保護作用及其機制探討[D];蘇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東東;SchB對UVA損傷HaCat細胞和鼠皮膚的保護作用的研究[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2 魏菀怡;IGF-1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細胞穩(wěn)轉模型的保護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張明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9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細胞模型中的保護作用及機制探討[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程峰;腫瘤患者惡性胸/腹水來源自噬小體(MedAP)誘導IL-10~+B細胞產(chǎn)生及其功能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劉丹;缺氧預處理對心臟干細胞在缺血環(huán)境中生存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6年
6 楊英;ALDH2在β淀粉樣蛋白致神經(jīng)元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7 劉文超;基于PC12細胞模型分析大豆蛋白酶解物對神經(jīng)元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D];吉林大學;2016年
8 孫月;不同程度過氧化氫通過線粒體ROS調(diào)控PC12細胞存活與死亡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9 何靜;組蛋白乙酰轉移酶MOF在細胞應激中的調(diào)控作用[D];山東大學;2016年
10 陳侃俊;氧化還原狀態(tài)對HepG2細胞中脫碘酶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D];江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067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06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