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與媒介:多媒體時代的民俗文化傳承
本文關鍵詞:民俗與媒介:多媒體時代的民俗文化傳承
【摘要】:民俗文化先后經歷了口頭和身體傳承、文字傳承、傳統(tǒng)媒介傳承和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傳承等幾種形式。這些不同的傳承介質并非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順次出現(xiàn)后在民俗文化傳承方面各有特色的并存關系。不同的介質對于民俗文化傳承的影響不同。本文提出在當下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一方面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廣泛傳播,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文化的"去地方化"和"價值異化"等問題,這些已成為民俗文化傳承面臨的新問題。
【作者單位】: 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教育傳媒研究》編輯部;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 媒介 民俗 文化傳承
【分類號】:K892;G206
【正文快照】: 互聯(lián)網技術對信息傳播影響深遠。如今,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介質已經滲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人在網絡上半帶揶揄地說:“過去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是陽光、空氣和水,而現(xiàn)在是手機、wifi和空調!边@在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指向一個問題,傳播介質的變化對于民俗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菲;在新的一百年多媒體時代的電影[J];電影藝術;1995年05期
2 孟彤;多媒體時代藝術的策略[J];美術研究;2003年03期
3 鄭秀國;;走基層:傳統(tǒng)媒體把握輿論主導權的根基所在——以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系列報道為例[J];電視研究;2013年02期
4 范文;觀眾調研將發(fā)生重大變化[J];電視研究;1997年07期
5 滑冰;;淺談網絡時代廣播傳媒的發(fā)展[J];青年文學家;2010年03期
6 呂佳;萬萌;;個體化多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流行原因[J];電影新作;2014年02期
7 丁冬;;試論多媒體時代對音樂的影響[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張偉;;多媒體時代地市報紙的發(fā)展及對策——以《三峽商報》為例[J];三峽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9 曾素萍;;持優(yōu)勢 求拓展[J];當代電視;2007年05期
10 杜惠娟;;多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城市電視臺的“注意力經濟”[J];當代電視;2013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江;鐘沈軍;;多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五大趨勢[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2 劉江;鐘沈軍;;多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五大趨勢[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全新的多媒體時代[N];科技日報;2001年
2 沈方;多媒體時代的收音機產業(yè)機遇[N];經濟日報;2008年
3 鳳凰衛(wèi)視“縱橫中國”欄目總策劃 胡野秋 劉想 整理;文化建設要從城市的每一個空間開始[N];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陳建衛(wèi);影展也應適應多媒體[N];中國攝影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王玉梅;為信息化多媒體時代培養(yǎng)新聞高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
6 潘天強;多媒體時代如何對待審美疲勞[N];光明日報;2004年
7 王小妝;迎接多媒體時代的蛻變[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8 李曉華 朱希祥;多媒體時代還要不要板書?[N];文匯報;2011年
9 湖南省石門縣易家渡鎮(zhèn)中學 張春枝;多媒體時代的所謂經典[N];中國教育報;2002年
10 記者 傅春榮;支付終端進入多媒體時代[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程前;多媒體時代的廣播傳播發(fā)展策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牛鑫;多媒體時代電影多元化生存[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3 譚先虎;多媒體時代廣播技術與中國廣播發(fā)展特征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8737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87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