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中的政治認同建構分析
本文關鍵詞:《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中的政治認同建構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政治認同 建構 “破紀錄”報道 《人民日報》
【摘要】:體育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六十多年來,我國體育堅持以競技體育為趕超的突破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人類文明的必然產(chǎn)物,競技體育寄托了人類的追求甚至超越極限能力的美好夢想。因此,在競技體育比賽中,人們除了重視金牌,還尤為關注打破世界紀錄的項目和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不但象征著競技體育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在特定歷史時期還具有建構政治認同的作用。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是新中國少數(shù)幾個沒有中斷過辦報歷史的全國性報紙之一,也代表著中國新聞界最權威、最主流的聲音。因此,研究《人民日報》的體育報道尤其是“破紀錄”報道,可以更好地了解新中國體育報道的本質(zhì)特征和時代背景。本文用文獻資料法和內(nèi)容分析法,就《人民日報》1949年到2008年間對中國運動員打破奧運會項目世界紀錄的報道(即“破紀錄”報道)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的“破紀錄”報道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949-1955年,在中國運動員沒有打破世界紀錄的情況下,《人民日報》熱衷于報道前蘇聯(lián)等國家的運動員“破紀錄”;1956-1966年,中國運動員陸續(xù)打破世界紀錄,報道數(shù)量開始增多,報道角度逐漸豐富;1967-1978年,“破紀錄”報道幾乎停滯;1979-2008年,“破紀錄”報道專業(yè)性增強。研究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的“破紀錄”報道始終在建構政治認同,但建構的政治認同的主題隨時代而演變:1949-1955年間,“破紀錄”報道主要建構的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1956-1966年間,“破紀錄”報道主要建構的是國家認同;1967-1978年間,“破紀錄”報道建構的是對無產(chǎn)階級的認同;1979-2008年間,“破紀錄”報道的專業(yè)性日漸增強,政治性有所減弱,但仍然在發(fā)揮著建構民族國家認同的作用。
【關鍵詞】:政治認同 建構 “破紀錄”報道 《人民日報》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212;G80-0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0
- 1.1 選題依據(jù)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10
- 2 文獻綜述10-15
- 2.1 認同的相關研究10-12
- 2.2 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12-13
- 2.3 關于體育報道與政治認同13-15
- 3 研究對象和方法15-16
- 3.1 研究對象15-16
- 3.2 研究方法16
- 3.2.1 文獻資料法16
- 3.2.2 內(nèi)容分析法16
- 4 分析與討論16-43
- 4.1 政治認同中幾種認同的辨析及相關概念16-20
- 4.1.1 四種認同辨析16-20
- 4.1.2 政治認同的主客體20
- 4.2 《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政治認同建構的階段性分析20-43
- 4.2.1 《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的制度認同建構階段(1949-1955)20-26
- 4.2.2 《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的國家認同建構階段(1956-1966)26-32
- 4.2.3 《人民日報》破世界紀錄報道的階級認同建構階段(1967-1978)32-38
- 4.2.4 《人民日報》破紀錄報道的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1979-2008)38-43
- 5 結論43-44
- 5.1 《人民日報》“破紀錄”報道具有建構政治認同的功能,并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建構主題43
- 5.2 《人民日報》“破紀錄”報道政治認同建構的歷史性和流變性,體現(xiàn)了時代的變遷、體育報道的政治功能及其演變43-44
- 致謝44-45
- 參考文獻45-48
- 附錄48-49
- 個人簡歷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忠甫;;論基層的政治認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程波輝;;論構建現(xiàn)代政治認同的政治基礎[J];銅仁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6 袁其波;;政治認同的概念與特征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楊勇;婁淑華;;論政治認同[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劉包產(chǎn);;當前中國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9 胡岳鵬;倪大偉;;政治認同與利益表達相關性探析[J];前沿;2008年07期
10 姜國峰;李敏;;大學生政治認同趨向的放射與歸一要素解析[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自強;;“創(chuàng)造性政治”視角下農(nóng)民政治認同的現(xiàn)代性轉換[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與和諧社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認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4 袁文偉;;擴大公民權利 強化政治認同[A];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歷程與經(jīng)驗——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黨史分會場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中國;關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白樂;學者建議 歐洲公民學習歐盟語言促進政治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齊衛(wèi)平;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接續(xù)”與“重構”[N];學習時報;2012年
4 黃鑄;中華民族應該堅持何種政治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孔德永;動態(tài)理解政治認同與政治穩(wěn)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陳春燕 戴玉;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新途徑[N];吉林日報;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對峙與價值滑動[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李欣宏 劉佳祥 田長春;信息化條件下心理動員面臨新挑戰(zhàn)[N];中國國防報;2008年
9 記者 姚學文;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 力戒形式主義[N];湖南日報;2009年
10 揚州市江都區(qū)法院院長 袁江華;核心價值觀促進法院科學發(fā)展[N];江蘇法制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素華;對政治認同的功能和資源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3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貝貝;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5 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7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元修成;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薛中國;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貝貝;社會轉型期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冰冰;論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政治認同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程波輝;轉型期中國政治認同重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王志超;網(wǎng)絡空間中公民政治認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高雅;政治認同視域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基礎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李海洋;非公有制經(jīng)濟組織從業(yè)人員黨的政治認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9 張建建;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5)工人政治認同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
10 楊琪;轉型進程中哈薩克斯坦政治認同問題與意識形態(tài)建構[D];新疆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592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59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