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技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03 19:01
本文關鍵詞: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技巧研究
【摘要】:據(jù)胡適等人考證,作為職業(yè)的儒生可上溯到殷商。自春秋末造孔子筆削六經(jīng),作為思想體系的儒學就已具規(guī)模。而從西漢的元成之際,到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儒家更始終主導著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官的再生產(chǎn)。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學早已深植入華夏文化的方方面面,借用孫隆基的話來說,它已經(jīng)沉淀為中國人思維的深層結構。當然,儒學亦有自身的演化與流變。在此過程中,孟子就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較之前賢,他既給出了更加完整的社會建構圖景(譬如對天子--諸侯的制度設想),又在本體論(性善等問題)試圖給出超驗的回答。尤其是被朱熹等人重新詮釋以后,自宋代以來,《孟子》就享有等同于“經(jīng)”的地位。因此,要管窺儒學對中國社會思想和交往觀念的影響,《孟子》應當是一個既相當重要,又具可操作性的切入口。對孟子的傳播思想和傳播技巧進行分析和探討可以使我們對現(xiàn)今傳播觀念和傳播行為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深刻剖析,將其延續(xù)千年的傳播思想中脫離時代發(fā)展的部分抽絲剝繭地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今傳播行為中受儒家傳播思想落后守舊的部分影響的地方,有所揚棄地規(guī)范我們的傳播行為。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先秦的文化特征及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第二部分:主要從孟子的傳播思想方面進行解讀,剖析其核心“性善論”,對其內向傳播進行探討,并通過對孟子和孔子傳播思想的對比,分析孟子對人際傳播、社會傳播的認識,指出“仁”和“禮”對人際傳播的束縛作用,對孟子“善教”的傳播控制手段進行探討,強調突出孟子傳播思想中“民本”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念。第三部分:從傳播方式、傳播技巧等方面來闡述孟子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傳播技巧。第四部分:正視孟子的傳播思想,探討孟子傳播思想的當代價值,有所揚棄地繼承孟子的傳播思想。
【關鍵詞】:孟子 傳播思想 傳播技巧 當代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20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6
- 1.1 研究緣起10-11
- 1.2 研究現(xiàn)狀11-12
- 1.3 文獻綜述12-14
- 1.4 研究目的14-15
- 1.5 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先秦傳播文化背景下的孟子16-20
- 2.1 先秦傳播文化的特征16-17
- 2.2 孟子其人及所處時代背景17-18
- 2.3 孟子的傳播活動18-20
- 第3章 孟子的傳播思想20-35
- 3.1 孟子傳播思想的核心——性善論20-24
- 3.1.1“性善論”的內涵20-22
- 3.1.2 內向傳播——達到性善的途徑22-24
- 3.2 孟子傳播活動的最高準則——“仁”24-29
- 3.2.1“仁”與“禮”——孔孟傳播準則對比24-27
- 3.2.2“仁”與“禮”對于人際傳播的束縛27-29
- 3.3 孟子的傳播控制手段——“善教”29-32
- 3.3.1 自上而下的社會傳播結構29-30
- 3.3.2 傳播控制手段30-32
- 3.4 孟子傳播思想的革新——“民本”32-35
- 3.4.1“民本”思想32-33
- 3.4.2“民本”思想在傳播中的體現(xiàn)——民眾話語權33-35
- 第4章 孟子的傳播技巧——說服的藝術35-41
- 4.1 說服準備35-37
- 4.2 動之以情37-38
- 4.3 曉之以理38-41
- 第5章 孟子傳播思想的當代價值41-48
- 5.1 重新審視傳者素養(yǎng)41-44
- 5.2 塑造“受眾本位”理念44-46
- 5.3 加強傳播技巧,,改善傳播效果46-48
- 結語48-49
- 參考文獻49-51
- 致謝51-52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52
本文關鍵詞: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技巧研究
本文編號:5147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51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