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
本文關(guān)鍵詞:論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然而與綜合國力迅速上升不成正比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因此,公共外交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作用日趨重要。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公共外交作用的提升與拓展提供了相當有效的工具與路徑。本文將對中國公共外交運用新媒體的現(xiàn)狀,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面對中國公共外交出現(xiàn)的問題和挑戰(zhàn),以及應該如何運用好新媒體為中國外交服務進行分析。本文是以新媒體時代的中國公共外交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結(jié)合新媒體在公共外交中的有效運用,以及中國公共外交在21世紀初的實踐經(jīng)驗,對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加以必要地分析、研究與論證。論文不僅涉及公共外交的理論闡釋,也涉及與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所相關(guān)的現(xiàn)實分析;不僅涉及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影響論述,也涉及新媒體運用中的案例分析;不僅涉及中國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的困境研究,也涉及對提升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的相關(guān)建議。具體而言,對中國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的相關(guān)研究根據(jù)以下脈絡加以展開:第一章為公共外交與新媒體相關(guān)的概念與理論解釋。本章根據(jù)公共外交學、傳播學和國際關(guān)系等相關(guān)學科理論,對公共外交與新媒體加以闡釋與說明。第二章為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主要涉及在中國公共外交具體實踐中,對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加以必要的說明與分析。其中包括中國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的興起、原因與路徑等,并結(jié)合公共外交的實踐案例加以闡釋。第三章為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雙重影響,涉及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積極推動、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反向作用。其中,積極推動部分,涉及對公共外交實踐主體、范圍等層面的分析;反向作用則涉及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第四章論述中國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的困境,主要包括主體、受眾與機制等層面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相關(guān)分析,為本文提出應對問題的建議打下基礎(chǔ)。第五章為中國公共外交新媒體運用提出對策建議,是對本文研究問題的反饋。相應的建議涉及公共外交實施的專業(yè)化、監(jiān)管等相關(guān)對策。新媒體時代中國公共外交實踐需要中國政府更加重視與落實新媒體作用,有利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關(guān)鍵詞】:中國公共外交 新媒體運用 軟實力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822;G20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緒論10-15
- 1. 研究意義10-11
- 2. 研究現(xiàn)狀11-13
- 3. 研究方法13-15
- 第1章 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相關(guān)概念與理論釋義15-23
- 1.1 公共外交的概念15-18
- 1.2 新媒體的概念18-20
- 1.3 新媒體時代的概念20
- 1.4 相關(guān)理論釋義20-23
- 第2章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趨勢23-28
- 2.1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興起23-24
- 2.2 新媒體影響中國公共外交的原因24-25
- 2.3 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影響路徑25-28
- 第3章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效應分析28-36
- 3.1 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積極推動28-32
- 3.2 新媒體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反向作用32-36
- 第4章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困境36-41
- 4.1 實施主體單一,公共外交的內(nèi)容貧乏36-37
- 4.2 受眾定位不清晰,互動性不足37-39
- 4.3 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機制欠缺39-41
- 第5章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對策建議41-48
- 5.1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專業(yè)化41-43
- 5.2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監(jiān)管加強43-44
- 5.3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溝通增強44-45
- 5.4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公信力提升45
- 5.5 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戰(zhàn)略化45-48
- 結(jié)語48-49
- 參考文獻49-54
- 作者簡介54-55
- 致謝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黃超;試論發(fā)展中國公共外交[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及其體系構(gòu)建[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與中國公共外交[J];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5 李艷艷;;“9·11”后的美國公共外交[J];社會觀察;2006年06期
6 劉國華;李陣;;透視二戰(zhàn)后日本對華公共外交[J];長江論壇;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國公共外交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J];消費導刊;2007年05期
8 張毓強;張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論壇”述評[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論中國公共外交的兩條戰(zhàn)線[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07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朝暉;;美國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賈慶國;;崛起中的中國與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3 韓方明;;中國公共外交:趨勢、問題與建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個中國人應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5 趙新利;;對歐公共外交大有可為——訪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義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對中國公共外交經(jīng)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評《中國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7 吳思科;;西亞北非變局為中國公共外交帶來新機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8 趙會民;;“中日小大使”與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9 趙新利;;日韓留學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啟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10 吳澤林;;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文獻綜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天U,
本文編號:4400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44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