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列山新聞實踐及其新聞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馮列山新聞實踐及其新聞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馮列山1935年獲得慕尼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并在隨后的新聞生涯中成為中國新聞界的中堅分子。本文研究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依據(jù)時間線索整理馮列山的新聞實踐活動,即從基礎的駐外記者起步,到逐步發(fā)展成為《星島日報》的籌備負責人和該報主筆,負責《總匯新報》改革,再到擔任《南洋商報》社論委員,負責主編大型學術型綜合雜志《南洋月報》,以及退休前作為《南洋商報》代總編輯兼編輯委員會主席及主筆的最后經(jīng)歷,作為其新聞人的圓滿謝幕;第二、根據(jù)對馮列山新聞實踐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基礎性的內容研究,從中指出馮列山個人在新聞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個人新聞思想中關于新聞理論、新聞教育等的觀點和看法;第三、介紹馮列山由業(yè)界轉入新聞教育實踐的幾個階段,最初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系師生新聞學會的顧問和兼職教授,戰(zhàn)后回國在重慶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開堂授課,后期又負責組建暨南大學新聞系,并成為該系第一任系主任,到后期開辦新聞班,培養(yǎng)專業(yè)記者;第四、通過對馮列山新聞經(jīng)歷的梳理,總結出其新聞思想在新聞理論、新聞業(yè)務、新聞教育方面的思考,包括新聞本質論、新聞輿論觀、新聞哲學觀、新聞倫理觀等。通過以上研究內容,肯定馮列山新聞學研究者和新聞素養(yǎng)教育的倡導者、先行者的重要歷史地位,同時也引發(fā)當代對于新聞倫理和新聞教育的重視。
【關鍵詞】:新聞思想 新聞實踐 馮列山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219.2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緒論7-10
- 1.1 研究的價值和意義7-8
- 1.2 研究現(xiàn)狀8-9
- 1.3 研究內容和框架9
- 1.4 研究方法9-10
- 2 馮列山的新聞實踐歷程10-34
- 2.1 私立復旦大學的新聞之夢10-12
- 2.1.1 復旦求學10-11
- 2.1.2 任教復旦11-12
- 2.2 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新聞系12-22
- 2.2.1 出國求學的時代背景12-14
- 2.2.2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生活歷練14-19
- 2.2.3 旅歐期間的新聞作品19-22
- 2.3 抗戰(zhàn)時期馮列山在海外的報刊活動22-25
- 2.3.1 創(chuàng)辦《星島日報》22-24
- 2.3.2 改革《總匯新報》24
- 2.3.3 主編《南洋月報》24-25
- 2.4 新聞教員生涯25-29
- 2.4.1 執(zhí)教新聞工作者訓練班25-27
- 2.4.2 成都燕京大學時期兼職教授27-28
- 2.4.3 創(chuàng)辦暨南大學新聞系28-29
- 2.5 馮列山在新加坡的新聞生涯29-34
- 2.5.1《南洋商報》的“一波二折”29-34
- 2.5.1.1 煥發(fā)新生的社論欄目29-32
- 2.5.1.2《南洋商報》危機下的社論公關32-34
- 3 馮列山新聞思想研究34-42
- 3.1 關于新聞理論的思考34-37
- 3.1.1 新聞本質論34-35
- 3.1.2 新聞輿論觀35-36
- 3.1.3 新聞哲學觀36-37
- 3.2 關于新聞業(yè)務的思考37-40
- 3.2.1 新聞倫理觀37-39
- 3.2.1.1 新聞記者的新聞倫理觀37-38
- 3.2.1.2 讀者應有的新聞讀法38-39
- 3.2.2 新聞平衡觀39-40
- 3.3 關于新聞教育的思考40-42
- 3.3.1 反駁“新聞無學”的錯誤觀點40-41
- 3.3.2 注重培養(yǎng)國際視野的新聞教育41-42
- 4 馮列山及其新聞思想的歷史地位42-50
- 4.1 中國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第一人42-45
- 4.2 新聞素養(yǎng)教育的倡導者和先行者45-47
- 4.3 卓有成效的新聞學研究者47-49
- 4.4 中國新聞教育參與者和新加坡新聞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49-50
- 5 結語50-51
- 注釋51-55
- 參考文獻55-58
- 附錄58-65
- 致謝65-66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芳;梁啟超新聞思想初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王雁;試論梁啟超的新聞思想[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鄭保衛(wèi);學習和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前言[J];國際新聞界;2003年04期
4 郭若平;重繪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思想史的一個側面——讀張育仁《自由的歷險》[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01期
5 丁柏銓;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新聞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J];現(xiàn)代傳播;2004年05期
6 任達;《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史》出版[J];新聞記者;2005年07期
7 王曉嵐;李大釗新聞思想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魏清榮;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的一部專著[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10期
9 鄭保衛(wèi);試論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的歷史地位[J];國際新聞界;2005年02期
10 丁柏銓;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新聞思想研究論綱[J];新聞界;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瑞年;劉宏濤;;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A];新聞教學與學術研究[C];2011年
2 鄭保衛(wèi);;論毛澤東新聞思想形成的特點[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3 張國;;對抗戰(zhàn)之前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研究[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鄭保衛(wèi);;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新聞思想的歷史地位及理論貢獻[A];新聞學論集第26輯[C];2011年
5 吳廷俊;王大麗;;試論從政治家的角度解讀毛澤東新聞思想[A];新聞學論集第26輯[C];2011年
6 徐新平;;論汪康年新聞思想[A];新聞學論集第26輯[C];2011年
7 李成;;毛澤東新聞思想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A];新聞學論集第27輯[C];2011年
8 雷躍捷;;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的精髓[A];新聞教學與學術研究[C];2011年
9 丁柏銓;;十六大以來中共新聞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A];新聞學論集第26輯[C];2011年
10 李濱;;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A];新聞教學與學術研究[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漢奇;黨的新聞思想的系統(tǒng)闡述[N];人民日報;2005年
2 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原局長 徐光春;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的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1年
3 黃雙潤;學習堅持發(fā)展毛澤東新聞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黃琳斌;中國新聞思想群眾觀變化分析[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教授 何純 該院研究生 胡瑜;敘述的歷史與歷史的敘述[N];湖南日報;2011年
6 新聞所 尹韻公;鄧小平新聞思想的歷史方位[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余星遠;用江澤民新聞思想指導新聞實踐[N];甘肅日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山風;與時俱進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王淵 賈海麗 作者單位 河北經(jīng)濟日報社;以鄧小平新聞思想指導新聞事業(yè)[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10 吳鐘斌;一次新聞思想的大碰撞[N];海南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玉;毛澤東新聞思想與新時期新聞實踐[D];河南大學;2004年
2 劉新鋒;瞿秋白前期新聞實踐和新聞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梁雪;瞿秋白新聞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4 李嘉鵬;薩空了新聞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解佳鈺;毛澤東早期新聞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年
6 廖文琪;馮列山新聞實踐及其新聞思想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7 周廣揮;孫中山與毛澤東新聞思想之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8 尹迎春;惲代英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王志春;梁啟超的新聞思想[D];內蒙古大學;2011年
10 張江紅;博古的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馮列山新聞實踐及其新聞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61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42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