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人民日報》奧運記憶的建構(gòu)
發(fā)布時間:2022-12-17 21:30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1896年以來,已經(jīng)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項由207個國家共同參與的體育盛會。奧運記憶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記憶。1932年,“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參加了洛杉磯第10屆奧運會,開啟了我國的奧運記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我國奧運歷史上的首枚金牌。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鳥巢正式拉開帷幕,億萬中國人心中的奧運夢終于實現(xiàn)。從“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到“實現(xiàn)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再到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的奧運記憶不斷傳承與生成。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在構(gòu)建集體記憶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促使社交媒體成為受眾瀏覽賽事資訊、參與賽事討論的首選渠道,以新浪微博為首的社交平臺為受眾提供了參與互動、表達觀點的場所,同時作為媒介二次傳播的重要陣地,社交平臺也承擔著不容忽視的塑造共同記憶的使命。在人人都能發(fā)聲的新媒體中,眾說紛紜背后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是否更加豐富?建構(gòu)奧運記憶的特征、影響因素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是本文要討論的核心問題。論文共分為四章。前兩章分別以紙質(zhì)版《人民日報》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北京、倫敦、里約三屆奧...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集體記憶理論研究綜述
(二)我國傳播視角下的集體記憶研究
(三)奧運記憶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概述
(一)樣本的選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報》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建構(gòu)
1.1 《人民日報》奧運報道歷史
1.2 《人民日報》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構(gòu)成
1.2.1 報道體裁:通訊比例逐屆上升
1.2.2 消息源性質(zhì):依次出現(xiàn)政治性-社會性-專業(yè)性的遞變趨勢
1.2.3 消息源國別:尋求他者認同-自我認同
1.2.4 高頻詞:東道主主人姿態(tài)-對爭議據(jù)理力爭-自信展示優(yōu)勢項目
1.2.5 報道議題:賽況是基礎,參賽歷程逐漸成為重點
1.2.6 口號:永恒的希望與夢想
1.2.7 開幕式:周期性的儀式再現(xiàn)
第二章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建構(gòu)
2.1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報道歷史
2.2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構(gòu)成
2.2.1 報道形式:文字、圖片、鏈接多種形式并存
2.2.2 發(fā)布時間:24小時持續(xù)更新
2.2.3 消息源:記者到虛擬主體的出現(xiàn)
2.2.4 互動欄目到固定話題的確定
2.2.5 互動情況:轉(zhuǎn)發(fā)、評論、點贊數(shù)激增
2.2.6 報道議題:賽況是基礎,人物群像逐漸成為重點
2.2.7 從依托到反哺《人民日報》的轉(zhuǎn)變
第三章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奧運記憶的接延與斷裂
3.1 奧運記憶的接延
3.1.1 聚焦開幕式
3.1.2 重視獎牌數(shù)
3.1.3 選擇優(yōu)勢項目凸顯成就感
3.1.4 符號的反復使用
3.1.5 記憶與價值觀的接延
3.2 奧運記憶的斷裂
3.2.1 從系統(tǒng)報道到碎片呈現(xiàn)
3.2.2 從捆綁報道到逐漸分離
3.2.3 主流價值觀的淡化到多元價值觀的認可
第四章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奧運記憶建構(gòu)的反思
4.1 社交媒體重構(gòu)語言秩序
4.1.1 個體權利的賦予
4.1.2 多元話語的競爭
4.2 記憶主體的主動參與
4.2.1 運動員作為記憶主體
4.2.2 記憶主體的主動性
4.3 記憶方式的轉(zhuǎn)變
4.3.1 形式上:碎片化重組
4.3.2 內(nèi)容上:世俗化解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資本與媒體記憶:對比視野下媒體中的甘惜分、寧樹藩紀念內(nèi)容分析[J]. 王創(chuàng)業(yè). 國際新聞界. 2017(05)
[2]從劉翔到傅園慧:媒體心態(tài)變遷分析[J]. 馬莉英. 新聞世界. 2017(01)
[3]全球傳播語境中的國家創(chuàng)傷與媒介記憶——中、日、美、英“南京大屠殺”相關報道(1949-2014年)的內(nèi)容分析[J]. 余霞.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5)
[4]從“里約奧運”看奧運傳播框架的重構(gòu)[J]. 欒軼玫. 新聞與寫作. 2016(09)
[5]集體記憶框架下的傳播研究綜述——譜系淵源、研究成果與局限反思[J]. 葉琿. 新聞研究導刊. 2016(11)
[6]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 陳振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4)
[7]傳統(tǒng)村落的集體記憶研究——對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進行內(nèi)容分析為例[J]. 汪芳,孫瑞敏. 地理研究. 2015(12)
[8]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shù)字化時代中國網(wǎng)民的集體記憶[J]. 劉于思. 全球傳媒學刊. 2015(04)
[9]“消失”與“重現(xiàn)”:新媒介環(huán)境中的記憶呈現(xiàn)[J]. 張莉. 新疆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15(03)
[10]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檢討與反思[J]. 周海燕.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09)
博士論文
[1]革命歷史的影像記憶(2000-2013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研究)[D]. 龍念.武漢大學 2014
[2]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gòu)[D]. 陶宇.吉林大學 2011
[3]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 艾娟.南開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影像記憶中的體育精神呈現(xiàn):2008年北京奧運題材紀錄片研究[D]. 顧彬.北京體育大學 2017
[2]社交媒體中抗日戰(zhàn)爭集體記憶的話語建構(gòu)[D]. 李竹月.浙江傳媒學院 2017
[3]新媒體對民族精神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D]. 吳丹.遼寧大學 2016
[4]影像中的民族形象符號研究[D]. 饒蕊.云南師范大學 2015
[5]傳媒對雷鋒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D]. 趙淼.中山大學 2014
[6]倫敦奧運會期間BBC網(wǎng)站對中國奧運報道的框架研究[D]. 李佳麗.遼寧大學 2013
[7]從體育傳播看國家形象建構(gòu)[D]. 譚友志.安徽大學 2012
[8]慶典與集體記憶的生成[D]. 張少杰.華東師范大學 2012
[9]社會記憶如何可能?[D]. 郭磊.華東師范大學 2011
[10]電視頻道專業(yè)化背景下的CCTV-5頻道研究[D]. 吳卅.北京體育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720672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集體記憶理論研究綜述
(二)我國傳播視角下的集體記憶研究
(三)奧運記憶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概述
(一)樣本的選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報》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建構(gòu)
1.1 《人民日報》奧運報道歷史
1.2 《人民日報》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構(gòu)成
1.2.1 報道體裁:通訊比例逐屆上升
1.2.2 消息源性質(zhì):依次出現(xiàn)政治性-社會性-專業(yè)性的遞變趨勢
1.2.3 消息源國別:尋求他者認同-自我認同
1.2.4 高頻詞:東道主主人姿態(tài)-對爭議據(jù)理力爭-自信展示優(yōu)勢項目
1.2.5 報道議題:賽況是基礎,參賽歷程逐漸成為重點
1.2.6 口號:永恒的希望與夢想
1.2.7 開幕式:周期性的儀式再現(xiàn)
第二章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建構(gòu)
2.1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報道歷史
2.2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奧運記憶的內(nèi)容構(gòu)成
2.2.1 報道形式:文字、圖片、鏈接多種形式并存
2.2.2 發(fā)布時間:24小時持續(xù)更新
2.2.3 消息源:記者到虛擬主體的出現(xiàn)
2.2.4 互動欄目到固定話題的確定
2.2.5 互動情況:轉(zhuǎn)發(fā)、評論、點贊數(shù)激增
2.2.6 報道議題:賽況是基礎,人物群像逐漸成為重點
2.2.7 從依托到反哺《人民日報》的轉(zhuǎn)變
第三章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奧運記憶的接延與斷裂
3.1 奧運記憶的接延
3.1.1 聚焦開幕式
3.1.2 重視獎牌數(shù)
3.1.3 選擇優(yōu)勢項目凸顯成就感
3.1.4 符號的反復使用
3.1.5 記憶與價值觀的接延
3.2 奧運記憶的斷裂
3.2.1 從系統(tǒng)報道到碎片呈現(xiàn)
3.2.2 從捆綁報道到逐漸分離
3.2.3 主流價值觀的淡化到多元價值觀的認可
第四章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奧運記憶建構(gòu)的反思
4.1 社交媒體重構(gòu)語言秩序
4.1.1 個體權利的賦予
4.1.2 多元話語的競爭
4.2 記憶主體的主動參與
4.2.1 運動員作為記憶主體
4.2.2 記憶主體的主動性
4.3 記憶方式的轉(zhuǎn)變
4.3.1 形式上:碎片化重組
4.3.2 內(nèi)容上:世俗化解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社會資本與媒體記憶:對比視野下媒體中的甘惜分、寧樹藩紀念內(nèi)容分析[J]. 王創(chuàng)業(yè). 國際新聞界. 2017(05)
[2]從劉翔到傅園慧:媒體心態(tài)變遷分析[J]. 馬莉英. 新聞世界. 2017(01)
[3]全球傳播語境中的國家創(chuàng)傷與媒介記憶——中、日、美、英“南京大屠殺”相關報道(1949-2014年)的內(nèi)容分析[J]. 余霞.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5)
[4]從“里約奧運”看奧運傳播框架的重構(gòu)[J]. 欒軼玫. 新聞與寫作. 2016(09)
[5]集體記憶框架下的傳播研究綜述——譜系淵源、研究成果與局限反思[J]. 葉琿. 新聞研究導刊. 2016(11)
[6]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 陳振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4)
[7]傳統(tǒng)村落的集體記憶研究——對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進行內(nèi)容分析為例[J]. 汪芳,孫瑞敏. 地理研究. 2015(12)
[8]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shù)字化時代中國網(wǎng)民的集體記憶[J]. 劉于思. 全球傳媒學刊. 2015(04)
[9]“消失”與“重現(xiàn)”:新媒介環(huán)境中的記憶呈現(xiàn)[J]. 張莉. 新疆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15(03)
[10]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檢討與反思[J]. 周海燕.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09)
博士論文
[1]革命歷史的影像記憶(2000-2013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研究)[D]. 龍念.武漢大學 2014
[2]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gòu)[D]. 陶宇.吉林大學 2011
[3]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 艾娟.南開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影像記憶中的體育精神呈現(xiàn):2008年北京奧運題材紀錄片研究[D]. 顧彬.北京體育大學 2017
[2]社交媒體中抗日戰(zhàn)爭集體記憶的話語建構(gòu)[D]. 李竹月.浙江傳媒學院 2017
[3]新媒體對民族精神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D]. 吳丹.遼寧大學 2016
[4]影像中的民族形象符號研究[D]. 饒蕊.云南師范大學 2015
[5]傳媒對雷鋒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D]. 趙淼.中山大學 2014
[6]倫敦奧運會期間BBC網(wǎng)站對中國奧運報道的框架研究[D]. 李佳麗.遼寧大學 2013
[7]從體育傳播看國家形象建構(gòu)[D]. 譚友志.安徽大學 2012
[8]慶典與集體記憶的生成[D]. 張少杰.華東師范大學 2012
[9]社會記憶如何可能?[D]. 郭磊.華東師范大學 2011
[10]電視頻道專業(yè)化背景下的CCTV-5頻道研究[D]. 吳卅.北京體育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7206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72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