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煉火”文化的傳播研究 ——以大皿村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2-24 19:43
“煉火”是浙江省磐安縣地區(qū)的一項民俗活動,當?shù)厝擞址Q之為“跑煉金烏”。作為一個只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民間活動,“煉火”在磐安存在了近千年,在當?shù)負碛袠O大的影響。本文從文化儀式的角度出發(fā),探討“煉火”中的巫信仰和火信仰、人、神的本質(zhì),研究它們在“煉火”的傳播中的作用;解析“煉火”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發(fā)展;了解它如何在傳播中影響磐安縣民眾的精神世界!盁捇稹蔽幕男纬蓺w根到底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的產(chǎn)物,人是“煉火”的傳播主體,“煉火”中的信仰、神話、儀式是傳播的內(nèi)容也是傳播的形式,而人也在信仰、神話、儀式的形成和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盁捇稹蔽幕膫鞑ヅc人有關,而“煉火”的傳播效果最終也將作用于人之上。所以研究“煉火”的文化可以了解其對當?shù)氐膫體和群體的作用,研究“煉火”也是對地方文化的一次研究,是研究農(nóng)村的精神文明和農(nóng)民的個體的精神保養(yǎng)的一次探索,對中國農(nóng)村地區(qū)的文化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文獻綜述
一、儀式
二、文化
三、人際傳播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義
第二章 “煉火”文化傳播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磐安“煉火”的地理環(huán)境
一、磐安縣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煉火”的歷史淵源
一、“煉火”分布區(qū)域
二、雙峰鄉(xiāng)大皿村“煉火”淵源
第三節(jié) “煉火”儀式的基本語義
一、驅(qū)邪祟,保平安
二、祭祀
三、驅(qū)蟲治害,保佑五谷豐登
第三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意義
第一節(jié) 民族精神情感紐帶和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
第二節(jié) 地方群體與個體情感的紐帶
一、群體性情感的維系和交流
二、個體的精神支撐與交流
第三節(jié) 產(chǎn)業(yè)化傳播價值
第四節(jié) 民俗價值
第四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第一節(jié) 傳播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傳承保護現(xiàn)狀
一、傳承現(xiàn)狀
二、保護手段
第三節(jié) “煉火”活動傳承傳播問題
一、傳播內(nèi)容不穩(wěn)定
二、傳播主體老齡化
三、傳播效果有限
四、“煉火”本身存在隔閡
第五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主體闡釋
第一節(jié) 儀式主持者
第二節(jié) “煉火”具體流程
一、請神、游神
二、敲鑼、歡樂打鼓
三、定樁
四、定義和殺雞淋血
五、生火堆
六、降胴請神
七、開水火門
八、煉火
九、半夜餐
第六章 “煉火”文化的儀式象征與傳播分析
第一節(jié) 火崇拜與巫崇拜
一、“煉火”與火崇拜
二、“煉火”與巫信仰
三、火信仰和巫信仰對“煉火”的傳播意義
第二節(jié) “煉火”中的“神”的傳播
一、“煉火”中“神”的本質(zhì)
二、“煉火”中“神”的意義
第三節(jié) “煉火”活動中人與神的交互傳播
一、“煉火”的儀式誕生
二、“煉火”中的人與神
第四節(jié) “煉火”的象征性傳播
一、象征符號的定義和特點
二、象征性傳播
三、“煉火”文化傳播的場域構建
四、儀式中符號的分類
第七章 建議和對策
第一節(jié) 建立“煉火”儀式的資料文本收集
第二節(jié) 重視傳承人,培養(yǎng)接班人
第三節(jié) 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第四節(jié) 擺正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在傳承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之中傳承保護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神話學的完整圖景:重讀羅蘭·巴爾特[J]. 孫柏. 外國文學評論. 2016(02)
[2]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觀[J]. 蔡艷菊. 民族文學研究. 2014(04)
[3]浙江“磐安煉火”的歷史成因與活動意蘊[J]. 周加仁. 蘭臺世界. 2013(S4)
[4]斯圖亞特·霍爾與“文化表征”理論[J]. 鄒威華,伏珊. 當代文壇. 2013(04)
[5]信仰與民間權威的建構——民間信仰儀式專家研究綜述[J]. 李向平,李思明.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3)
[6]論巫術信仰的合理性根據(jù)[J]. 馬廣海. 民俗研究. 2009(04)
[7]磐安仰頭“煉火”儀式音聲的考察與研究[J]. 林莉君. 中國音樂學. 2009(04)
[8]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神話學研究[J]. 蘇艷.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9(01)
[9]中國宗教:巫術與倫理或理性的對立和共存[J]. 吾敬東.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6)
[10]磐安“煉火”文化習俗探析[J]. 潘麗霞,厲仲云. 東方博物. 2006(04)
博士論文
[1]身體表達與信仰追求[D]. 李為香.山東大學 2012
[2]浙江省磐安縣仰頭村《煉火》儀式的音聲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樂學院 2010
碩士論文
[1]儀式傳播中的民族身份認同與表達[D]. 陸璐.安徽大學 2016
[2]民間信仰、儀式與民眾生活[D]. 林型森.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6
[3]空間、儀式與信仰[D]. 敖依娜.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2014
[4]儀式:象征符號與社會建構的探究[D]. 鄭小虎.西北大學 2012
[5]中國古代的巫及巫術儀式研究[D]. 張琴.重慶大學 2012
[6]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表征理論探究[D]. 孫越.山東大學 2012
[7]信仰、儀式與象征[D]. 臺文澤.蘭州大學 2011
[8]信仰、儀式與象征[D]. 石菊紅.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10
[9]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互動研究[D]. 肖曾艷.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43390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文獻綜述
一、儀式
二、文化
三、人際傳播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義
第二章 “煉火”文化傳播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磐安“煉火”的地理環(huán)境
一、磐安縣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煉火”的歷史淵源
一、“煉火”分布區(qū)域
二、雙峰鄉(xiāng)大皿村“煉火”淵源
第三節(jié) “煉火”儀式的基本語義
一、驅(qū)邪祟,保平安
二、祭祀
三、驅(qū)蟲治害,保佑五谷豐登
第三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意義
第一節(jié) 民族精神情感紐帶和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
第二節(jié) 地方群體與個體情感的紐帶
一、群體性情感的維系和交流
二、個體的精神支撐與交流
第三節(jié) 產(chǎn)業(yè)化傳播價值
第四節(jié) 民俗價值
第四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第一節(jié) 傳播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傳承保護現(xiàn)狀
一、傳承現(xiàn)狀
二、保護手段
第三節(jié) “煉火”活動傳承傳播問題
一、傳播內(nèi)容不穩(wěn)定
二、傳播主體老齡化
三、傳播效果有限
四、“煉火”本身存在隔閡
第五章 “煉火”文化的傳播主體闡釋
第一節(jié) 儀式主持者
第二節(jié) “煉火”具體流程
一、請神、游神
二、敲鑼、歡樂打鼓
三、定樁
四、定義和殺雞淋血
五、生火堆
六、降胴請神
七、開水火門
八、煉火
九、半夜餐
第六章 “煉火”文化的儀式象征與傳播分析
第一節(jié) 火崇拜與巫崇拜
一、“煉火”與火崇拜
二、“煉火”與巫信仰
三、火信仰和巫信仰對“煉火”的傳播意義
第二節(jié) “煉火”中的“神”的傳播
一、“煉火”中“神”的本質(zhì)
二、“煉火”中“神”的意義
第三節(jié) “煉火”活動中人與神的交互傳播
一、“煉火”的儀式誕生
二、“煉火”中的人與神
第四節(jié) “煉火”的象征性傳播
一、象征符號的定義和特點
二、象征性傳播
三、“煉火”文化傳播的場域構建
四、儀式中符號的分類
第七章 建議和對策
第一節(jié) 建立“煉火”儀式的資料文本收集
第二節(jié) 重視傳承人,培養(yǎng)接班人
第三節(jié) 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第四節(jié) 擺正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在傳承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之中傳承保護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神話學的完整圖景:重讀羅蘭·巴爾特[J]. 孫柏. 外國文學評論. 2016(02)
[2]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觀[J]. 蔡艷菊. 民族文學研究. 2014(04)
[3]浙江“磐安煉火”的歷史成因與活動意蘊[J]. 周加仁. 蘭臺世界. 2013(S4)
[4]斯圖亞特·霍爾與“文化表征”理論[J]. 鄒威華,伏珊. 當代文壇. 2013(04)
[5]信仰與民間權威的建構——民間信仰儀式專家研究綜述[J]. 李向平,李思明.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3)
[6]論巫術信仰的合理性根據(jù)[J]. 馬廣海. 民俗研究. 2009(04)
[7]磐安仰頭“煉火”儀式音聲的考察與研究[J]. 林莉君. 中國音樂學. 2009(04)
[8]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神話學研究[J]. 蘇艷.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9(01)
[9]中國宗教:巫術與倫理或理性的對立和共存[J]. 吾敬東.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6)
[10]磐安“煉火”文化習俗探析[J]. 潘麗霞,厲仲云. 東方博物. 2006(04)
博士論文
[1]身體表達與信仰追求[D]. 李為香.山東大學 2012
[2]浙江省磐安縣仰頭村《煉火》儀式的音聲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樂學院 2010
碩士論文
[1]儀式傳播中的民族身份認同與表達[D]. 陸璐.安徽大學 2016
[2]民間信仰、儀式與民眾生活[D]. 林型森.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6
[3]空間、儀式與信仰[D]. 敖依娜.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2014
[4]儀式:象征符號與社會建構的探究[D]. 鄭小虎.西北大學 2012
[5]中國古代的巫及巫術儀式研究[D]. 張琴.重慶大學 2012
[6]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表征理論探究[D]. 孫越.山東大學 2012
[7]信仰、儀式與象征[D]. 臺文澤.蘭州大學 2011
[8]信仰、儀式與象征[D]. 石菊紅.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10
[9]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互動研究[D]. 肖曾艷.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433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64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