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類微信公眾平臺傳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4 11:34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和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微信平臺的功能逐漸完善,微信受到越來越多智能手機用戶的喜愛。同時,微信在科技傳播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xiàn),科技類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各類媒體和機構吸引受眾、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渠道。按注冊運營者的性質,科技類微信公眾平臺可分為科研機構、高新區(qū)宣傳機構、科技媒體、科技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辦等不同類型,傳播內(nèi)容涉及生活類科學知識、產(chǎn)業(yè)類科技資訊、新聞類科技事件、人文類科學故事等;受眾具有年輕化高學歷,對微信的依賴性強等特征?萍济襟w類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故在專業(yè)科技媒體、門戶網(wǎng)站科技頻道與民間科技媒體中各選取一個典型案例,分別對中國科學報、騰訊科技、果殼網(wǎng)微信公眾號的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形式等進行分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以媒體記者和科技專家為傳播主體,內(nèi)容方面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并重,標題通俗但文章內(nèi)容嚴謹,多采用通訊體裁和純文字形式。騰訊科技微信公眾號的傳播主體多為科技網(wǎng)站采編人員,著重推送科技類產(chǎn)業(yè)的熱點資訊,內(nèi)容語言較活潑,重視新聞報道和新聞研究,呈現(xiàn)圖文結合。果殼網(wǎng)微信公眾號的大部分傳播者自身就是學科領域專家,側重傳播醫(yī)療健康和心理領域的...
【文章來源】: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2014年8月中國科學巧微信文章來源示意圖??
38%;內(nèi)容文本語言生動活潑的比例最小,只有7%。??同時,因新聞報道提倡多方取證,不能讓文章觀點失衡,故筆者對中國科學??報微信文章中體現(xiàn)的觀點均衡性進行歸納與分類得出統(tǒng)計如圖3.3。??口?0?'?1的?'??…0?r??????????孤——?.?....???的??60?——?'?陣—???園原化著描述?40???t?;?1?—?????siiir"—??□網(wǎng)友觀,皂?Q?L.?I?]?I?1??圖3.3?2014年8月中國科學報微信文章中觀點均衡性示意圖??費??可知,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內(nèi)容中觀點基本上是較為均衡的,讀者??投稿的評論(13篇)、一周極客酷品推薦(4篇)和部分篇數(shù)的短消息之外,有??79篇微信文章中有專家意見,有63篇微信義章內(nèi)容中體現(xiàn)了被提及者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報微信的一篇文章中經(jīng)常采訪不止一位專家,他們從各??自不同的領域出發(fā)對該議題發(fā)表權威的看法。比如2014年8月16日推送的《"埃??博拉"敲響的警鐘》,中國科學報的記者采訪了疾控中也專家、復旦醫(yī)學院教授、??中科院院±等,探討埃博拉如何傳播レッ及中國如何研發(fā)疫苗。8月19日推送的《花??露水到底是不是危險品》就男孩涂完花露水玩打火機被燒傷一事
??由圖4.1可知,研究時段內(nèi)的258篇文章中,騰訊科技記者采寫的有158篇,??化例最高,約為61%,自其它網(wǎng)站轉載或翻譯的文章有99篇,占總體比重約為??38%,還有1篇是2014年8月16日推送的《微軟將面臨30多億元罰款?》,屬??于與網(wǎng)友互動問答的《科技不怕問欄目》,文中西南政法副教授解答中國反壟斷??情況,判定標準及密集反壟斷的原因。??1,化?\??99,?38%??図自身媒化人員采寫?jpupil?v‘''?\??■轉載或翻ii??□網(wǎng)友飽g燈誠fn?/?/??58,?61K??圖4.1?2014年8月騰訊科技微信文章來源示意圖?、…??騰訊科技重視精品原創(chuàng)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傳播機制[J]. 徐姍. 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 2014(16)
[2]微信公眾平臺的受眾“使用與滿足”行為探究[J]. 程澄. 傳媒. 2014(10)
[3]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及趨勢分析[J]. 王眉. 互聯(lián)網(wǎng)天地. 2014(05)
[4]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J]. 戶廬霞,賀洪花. 新聞傳播. 2014(05)
[5]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學解讀[J]. 陳夢軼. 三明學院學報. 2014(01)
[6]微時代下科技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以微信傳播為例[J]. 黃冬. 科技傳播. 2014(02)
[7]微博的科學傳播機制和策略分析[J]. 褚建勛,陸陽麗. 今傳媒. 2013(08)
[8]電視媒體官方微信的框架比較分析——以浙蘇湘三家衛(wèi)視頻道為例[J]. 郭澤德,梁丹. 新聞研究導刊. 2013(07)
[9]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微產(chǎn)物的傳播學探析——以騰訊微信為例[J]. 趙桐羽. 東南傳播. 2013(07)
[10]微信傳播模式探析[J]. 單曉彤. 新聞世界. 2013(02)
碩士論文
[1]手機報科技傳播研究[D]. 張曼芝.湖南大學 2013
[2]基于微博平臺的科學傳播研究[D]. 謝雨.武漢理工大學 2013
[3]論網(wǎng)絡時代的科技傳播機制[D]. 李皋陽.河北師范大學 2012
[4]科學松鼠會傳播要素及模式研究[D]. 吳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0
[5]歐美傳播理論背景中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模式研究[D]. 侯強.清華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15892
【文章來源】: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2014年8月中國科學巧微信文章來源示意圖??
38%;內(nèi)容文本語言生動活潑的比例最小,只有7%。??同時,因新聞報道提倡多方取證,不能讓文章觀點失衡,故筆者對中國科學??報微信文章中體現(xiàn)的觀點均衡性進行歸納與分類得出統(tǒng)計如圖3.3。??口?0?'?1的?'??…0?r??????????孤——?.?....???的??60?——?'?陣—???園原化著描述?40???t?;?1?—?????siiir"—??□網(wǎng)友觀,皂?Q?L.?I?]?I?1??圖3.3?2014年8月中國科學報微信文章中觀點均衡性示意圖??費??可知,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內(nèi)容中觀點基本上是較為均衡的,讀者??投稿的評論(13篇)、一周極客酷品推薦(4篇)和部分篇數(shù)的短消息之外,有??79篇微信文章中有專家意見,有63篇微信義章內(nèi)容中體現(xiàn)了被提及者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報微信的一篇文章中經(jīng)常采訪不止一位專家,他們從各??自不同的領域出發(fā)對該議題發(fā)表權威的看法。比如2014年8月16日推送的《"埃??博拉"敲響的警鐘》,中國科學報的記者采訪了疾控中也專家、復旦醫(yī)學院教授、??中科院院±等,探討埃博拉如何傳播レッ及中國如何研發(fā)疫苗。8月19日推送的《花??露水到底是不是危險品》就男孩涂完花露水玩打火機被燒傷一事
??由圖4.1可知,研究時段內(nèi)的258篇文章中,騰訊科技記者采寫的有158篇,??化例最高,約為61%,自其它網(wǎng)站轉載或翻譯的文章有99篇,占總體比重約為??38%,還有1篇是2014年8月16日推送的《微軟將面臨30多億元罰款?》,屬??于與網(wǎng)友互動問答的《科技不怕問欄目》,文中西南政法副教授解答中國反壟斷??情況,判定標準及密集反壟斷的原因。??1,化?\??99,?38%??図自身媒化人員采寫?jpupil?v‘''?\??■轉載或翻ii??□網(wǎng)友飽g燈誠fn?/?/??58,?61K??圖4.1?2014年8月騰訊科技微信文章來源示意圖?、…??騰訊科技重視精品原創(chuàng)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傳播機制[J]. 徐姍. 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 2014(16)
[2]微信公眾平臺的受眾“使用與滿足”行為探究[J]. 程澄. 傳媒. 2014(10)
[3]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及趨勢分析[J]. 王眉. 互聯(lián)網(wǎng)天地. 2014(05)
[4]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J]. 戶廬霞,賀洪花. 新聞傳播. 2014(05)
[5]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學解讀[J]. 陳夢軼. 三明學院學報. 2014(01)
[6]微時代下科技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以微信傳播為例[J]. 黃冬. 科技傳播. 2014(02)
[7]微博的科學傳播機制和策略分析[J]. 褚建勛,陸陽麗. 今傳媒. 2013(08)
[8]電視媒體官方微信的框架比較分析——以浙蘇湘三家衛(wèi)視頻道為例[J]. 郭澤德,梁丹. 新聞研究導刊. 2013(07)
[9]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微產(chǎn)物的傳播學探析——以騰訊微信為例[J]. 趙桐羽. 東南傳播. 2013(07)
[10]微信傳播模式探析[J]. 單曉彤. 新聞世界. 2013(02)
碩士論文
[1]手機報科技傳播研究[D]. 張曼芝.湖南大學 2013
[2]基于微博平臺的科學傳播研究[D]. 謝雨.武漢理工大學 2013
[3]論網(wǎng)絡時代的科技傳播機制[D]. 李皋陽.河北師范大學 2012
[4]科學松鼠會傳播要素及模式研究[D]. 吳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0
[5]歐美傳播理論背景中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模式研究[D]. 侯強.清華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15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51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