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信息能力對其城市融入的影響研究——以珠三角為例
[Abstract]:[objective /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new citizens on urban integration, and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integr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new citizen city integr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method / 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bility process structure,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theory, etc.,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rocess of new citizens,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new citizens and urban integration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and measurement model are constructed. Taking 9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 sampling survey,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new citizens, urban integration measurement model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re empirically analyzed. [results /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their level of urban integration, and th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new citizen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evel of new citizens' urban integration. The influence of new citizens' information ability on urban integration is in turn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absorption,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s are cult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作者單位】: 華南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南農業(yè)大學數(shù)學與信息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鎮(zhèn)化進程中新市民信息行為及其社區(qū)信息服務策略”(項目編號:13BTQ055)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紅蕾;錢鵬;鄭建明;;信息生態(tài)視域下新市民信息貧困成因及應對策略[J];圖書與情報;2016年01期
2 丁建軍;趙奇釗;;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與減貧對策——以武陵山片區(qū)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4年02期
3 吳詩賢;張必蘭;;農轉城新市民信息素養(yǎng)與城市社會融合度的神經網絡映射模型[J];圖書情報工作;2013年23期
4 韓俊強;孟穎穎;;農民工城市融合的測度:一個理論延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5 李德娟;;信息弱勢、信息援助與城市農民工社會融入[J];圖書館建設;2012年12期
6 童雪敏;晉洪濤;史清華;;農民工城市融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視角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2年05期
7 周皓;;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及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12年03期
8 金崇芳;;農民工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籍農民工為例[J];資源科學;2011年11期
9 宗成峰;;社會資本與農民工就業(yè)及工資決定的研究述評[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10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來農民工的市民化——對已有研究的綜述[J];人口與發(fā)展;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皮介鄭;信息素質理論與教育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陸仕祥;城市化進程中新市民融合的政府作用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2 陳榕;城鎮(zhèn)化進程中新市民社區(qū)教育模式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3 陳永澤;新市民融合中的城市政府作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4 劉孝文;信息素養(yǎng)評估指標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紅云;胡浩鈺;;社會支持對流動老人社會融合的影響——基于武漢和深圳的調查數(shù)據(jù)[J];西北人口;2017年04期
2 陳晶;;關于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幾點爭論——在“時間—空間—群體”維度上的探討[J];人口與社會;2017年03期
3 鄧金虎;原新;;流動婦女生育孕娩地安排及影響因素研究[J];南方人口;2017年03期
4 張宏喬;;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失地農民社會融入困境及對策——基于H省L市的調查[J];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學報;2017年03期
5 區(qū)晶瑩;高雅婧;黃麗;俞守華;;新市民信息能力對其城市融入的影響研究——以珠三角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年08期
6 李鋼;喬海程;;扶貧背景下農村貧困地區(qū)信息貧困度測評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7年05期
7 孫力強;杜小雙;李國武;;結構地位、社會融合與外地戶籍青年留京意愿[J];青年研究;2017年03期
8 張笑秋;;農民工市民化解釋視角的代際變遷:從制度到人力資本[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9 丁亞;譚濤;;農民工城市融入指標體系及測算——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年07期
10 劉智勇;陳蘋;鐘宗炬;;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城市融合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秋爽;信息技術學生實驗課程開發(f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龔振煒;信息化對農民生活質量影響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3 楊志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王瑩;軍隊院校本科生信息素養(yǎng)標準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麗琴;高一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2 張溢;城市新市民就業(yè)中的政府扶持問題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3 高雅婧;新市民信息能力對其城市融入影響研究[D];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年
4 趙偉;中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測評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張成功;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思想道德教育調查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6年
6 劉瑞敏;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信息素養(yǎng)調查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6年
7 張燕;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城鎮(zhèn)社區(qū)教育模式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8 王東旭;內蒙古新市民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9 高靜茹;物理師范生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10 汪炅;安徽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調查與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紅蕾;鄭建明;;新市民社區(qū)信息服務創(chuàng)新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5年05期
2 易龍飛;;社會融合與新市民的城市融入:杭州個案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3 張必蘭;吳詩賢;吳華安;馮有勝;劉軍;;城市新市民信息素養(yǎng)問題研究述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12期
4 閆慧;閆希敏;;農民數(shù)字化貧困自我歸因分析及啟示——來自皖甘津的田野調查[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年05期
5 張必蘭;李家清;劉軍;;追根溯源:美國圖書館嵌入移民信息服務歷程探尋[J];新世紀圖書館;2014年05期
6 蓋雅明;王洪寧;;“新市民”文化素質提升策略探析[J];河北學刊;2014年03期
7 肖希明;唐義;;信息生態(tài)理論與公共數(shù)字文化資源整合[J];圖書館建設;2014年03期
8 丁建軍;趙奇釗;;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與減貧對策——以武陵山片區(qū)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4年02期
9 任珊珊;劉慧;;國內外信息生態(tài)理論與應用研究[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4年01期
10 羅陽富;崔慶鶴;;農村信息貧困成因及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2013年3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游中敏;廈門農村就地城市化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彭蕾;關于湖南省級政府財務報告的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3 趙睿;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陳永澤;新市民融合中的城市政府作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5 歐陽忠明;江西省社區(qū)教育發(fā)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6 胡櫻;我國政府績效考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7 羅杰;發(fā)展社區(qū)教育 建設學習型社區(qū)[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余安娜;美國西部開發(fā)經驗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于洪軍;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市民觀培育[D];河海大學;2005年
10 楊林;分層次制定專業(yè)技術人員信息素質評價標準[D];四川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傳清,付佳,李浩,陳翥;武漢城市圈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路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02期
2 孫闐;趙生智;;解讀城市媒體色彩傳播[J];商品與質量;2012年S6期
3 蜀南麥子;;大災之后 重讀成都——重新認識災后成都發(fā)展新格局[J];西部廣播電視;2008年08期
4 盧國英;;論城市視覺形象的生成與特征[J];藝術科技;2013年03期
5 郭曦榕;吳險峰;;智慧城市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3年09期
6 遠景;更新城市國有圖書網點配置思路[J];圖書發(fā)行研究;1998年01期
7 賈雪子;;“云計算”原則下的城市微居系統(tǒng)模式構想[J];世界建筑;2012年07期
8 熊璋;林闖;單志廣;;前言[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14年02期
9 周紀;陳云浩;李京;馬偉;占文鳳;;城市區(qū)域熱輻射方向性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9年05期
10 李世玲;李素喜;王曉云;;城市區(qū)域性圖書館門戶的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慧鈞;;第三章 城市共生論[A];中原城市群科學發(fā)展研究[C];2008年
2 金磊;;現(xiàn)代城市災害學的原理及系統(tǒng)化模式探討[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進展——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3卷)[C];1995年
3 邱衍慶;;城市競爭協(xié)調之道——追求競爭價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統(tǒng)一[A];2004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4 程文;;城市的合理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以貴陽市云巖區(qū)為例[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C];2009年
5 劉天寶;韓增林;;全球化之產業(yè)與環(huán)境變遷下的城市區(qū)域整合[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曾舜;;宜居城市離我們有多遠[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學發(fā)展促趕超”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徐善;;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學者關于城市治理的研究綜述[A];上海青年政治學年度報告2013[C];2013年
8 劉兆存;秦耀辰;范瑋佳;;第五章 城市區(qū)域發(fā)展的非線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學發(fā)展研究[C];2008年
9 龍小康;;對武漢市建設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思考[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10 孟克;;淺議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A];中國城市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實踐——城市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任思蘊;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動創(chuàng)新的必要載體[N];文匯報;2013年
2 盧光明;突出城市功能建設 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3 記者 張玉白;到2025年,我們的城市會是什么樣?[N];哈密報(漢);2008年
4 本報記者 李坤民;讓更多的城市走進 創(chuàng)新時代[N];中國經濟導報;2008年
5 劉士祥;迎接城市區(qū)域化的春天[N];中華合作時報;2004年
6 記者施鶯;統(tǒng)籌推進法治城市創(chuàng)建[N];南通日報;2010年
7 記者 李軍 通訊員 牛炳章;努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現(xiàn)代化新型城市[N];甘肅法制報;2010年
8 梁艷霞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中山城市發(fā)展模式 打造“一生之城”[N];中山日報;2011年
9 高劍;加強社會管理 提升城市競爭力[N];東莞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史鵬程;打造宜居宜業(yè)的幸福城市[N];太原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Misilu Mia Nsokimieno Eric;系統(tǒng)化方法來重塑大城市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的案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安筱鵬;城市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制度變遷與組織創(chuàng)新[D];東北財經大學;2003年
3 吳超;城市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中山大學;2005年
4 張毓峰;城市區(qū)域空間組織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5 索健;中外城市既有住宅可持續(xù)更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6 向峰;基于移動網絡數(shù)據(jù)的用戶行為與城市感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宏興;城市區(qū)域協(xié)調組織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
2 張峗程;城市效應對上海地區(qū)夏季午后強對流天氣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3 陳鵬宇;城市洪澇一維二維耦合模型與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4 李維樂;城市人癥候群城市人精神心理探討的視覺敘述[D];清華大學;2015年
5 林路;杭州濱江區(qū)綠道專項規(guī)劃與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6 彭粲;基于城市形象的城市T型空間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高雅婧;新市民信息能力對其城市融入影響研究[D];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年
8 戴逸清;基于低沖擊開發(fā)模式的道路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9 沈玉超;基于SWMM的海綿城市防洪排澇效果評估[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10 關崇;遼寧忠旺集團企業(yè)研發(fā)園區(qū)設計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1262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12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