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書院讀報活動與時務新知的傳播
本文選題:晚清書院 + 報刊閱讀; 參考:《學術(shù)月刊》2017年04期
【摘要】:晚清以降,教會書院在引入西學和傳播"世界知識"的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傳教士將教會書院作為傳教事業(yè)和傳媒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上促進了新式報刊在教會書院的組織化傳播。維新前后,隨著一些地方大員對書院西學教育和報刊閱讀的重視,報刊作為思想紙和知識紙的價值被許多書院師生所體認。書院師生的讀報活動具有公共與私人閱讀相結(jié)合的特點,尤其是一些經(jīng)學大師在書院的讀報活動,起到了引領(lǐng)風氣和改變知識架構(gòu)的作用。書院規(guī)章對讀報與評報的制度性約束,有利于學生了解時政、開拓視野、講求新學;報刊、書院與學會的互動,則進一步推動了書院師生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因此,探究晚清書院報刊閱讀的發(fā)展歷程,對于進一步認識新式報刊對書院師生"知識倉庫"和"思想世界"的影響有重要價值。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urch academie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western learning and spreading "world knowledge". Missionaries regarded the church academ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ssionary cause and the media resources, an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organized dissemination of the new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church academy.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the value of newspapers as thought paper and knowledge paper was recognized by many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newspaper reading activities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reading, especially the reading activities of some classics masters in the college, which play a leading role in guiding the atmosphere and chang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 of college rules on newspaper reading and evaluation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politics,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s and stressing on new learning, while 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s, academies and institutes has further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dea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styl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n the "knowledge warehouse" and "thought world"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報刊閱讀史》”(16ZDA22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219.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譚樹林;;英華書院之印刷出版與中西文化交流[J];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01期
2 譚樹林;;英華書院與晚清翻譯人才之培養(yǎng)——以袁德輝、馬儒翰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學;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燕賢;周智鵬;邱維加;徐軍紅;張輝陽;廖國宇;曾陽東;成戈;;經(jīng)微導管大腦中動脈血栓栓塞制備猴局灶性腦缺血模型[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年06期
2 皮厚山;殷燦;陳自謙;;嚴重燒傷后腦損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與展望[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年04期
3 黃瑞瑜;馬杏芝;田龍;王健;張瑜;李斌;劉佳;許保剛;;DWI對急性腦梗死病情及預后的評估價值[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影像學雜志;2017年02期
4 文鐵;;MRI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年02期
5 馬興順;王娜;;急性腦干梗死的MRI影像學特征及預后分析[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6年12期
6 李春梁;;磁共振彌散加權(quán)成像在腦干缺血性梗死疾病中的早期影像學表現(xiàn)及應用價值[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年06期
7 趙新光;趙蕊;馬茜;苗紅;裴中力;;腦梗死與腦出血急性期應用DWI聯(lián)合SWI診斷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年01期
8 田盛東;;腦干梗死早期診斷中核磁共振彌散成像的意義[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年31期
9 李春海;;MRI掃描在急性期腦干梗塞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年08期
10 李江虹;邱侃;王賢正;葉勇;邱海軍;;兒童燒傷的特點及預防[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年1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譚樹林;;“湯姆司中文鉛活字”考論[J];齊魯學刊;2011年04期
2 樊慧穎;劉凡夫;;從漢譯《智環(huán)啟蒙塾課初步》看近代中日間新詞語的傳播[J];日本研究;2010年01期
3 徐霞輝;;香港的早期中文期刊《遐邇貫珍》[J];文史知識;2008年03期
4 譚樹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個海外傳教組織——關(guān)于恒河外方傳教團的創(chuàng)建及其對華影響的考察[J];齊魯學刊;2005年05期
5 宋莉華;第一部傳教士中文小說的流傳與影響——米憐《張遠兩友相論》論略[J];文學遺產(chǎn);2005年02期
6 計翔翔;金尼閣與中西文化交流[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7 王維儉;;林則徐翻譯西方國際法著作考略[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禹玉環(huán);;清代遵義的書院教育研究[J];蘭臺世界;2013年28期
2 徐啟彤;吳地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J];鐵道師院學報;1995年04期
3 梁敏捷;;宋代書院學風的形成、發(fā)展及影響探微[J];蘭臺世界;2014年14期
4 陸光華;;書院:唐宋時期正宗的藏書機構(gòu)演變及與地方學校合流特征[J];貴圖學刊;2002年04期
5 丁金華;宋代書院談略[J];圖書與情報;2003年01期
6 李天鳳;明清云南書院發(fā)展述略[J];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7 彭一中;;書院文化開發(fā)利用與先進文化建設及圖書館發(fā)展的關(guān)系[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萬京民;;書院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發(fā)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0年S2期
9 劉曉娥;;梁鼎芬書院藏書考[J];新世紀圖書館;2011年08期
10 曹游宇;;試論互動特質(zhì)在宋代書院中的呈現(xiàn)[J];蘭臺世界;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方平;;元代書院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丁鋼;;書院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精神[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楊曉斌;黃新憲;;清代榕臺書院的歷史淵源[A];閩都教育與福州發(fā)展[C];2012年
4 楊龍;;江西的書院與書院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丁鋼;;略論書院與鄉(xiāng)俗教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顧宏義;;王夫之論宋代書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金玲;;淺述都昌書院之一二[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8 雷鳳忠;郭大衛(wèi);;書院教育在興化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董茸;;試論致用書院的教育思想與當代啟示[A];閩都教育與福州發(fā)展[C];2012年
10 方彥壽;;黃iτ肽纖胃V菔樵航逃齕A];閩都教育與福州發(fā)展[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廣生 劉建岱;宋元書院之盛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2 李廣生 劉建岱;明清書院興與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3 朱文全;樂山書院的緣起與命名[N];樂山日報;2009年
4 朱文全;樂山書院的教學[N];樂山日報;2009年
5 周武現(xiàn);修水古書院 育人知多少[N];九江日報;2009年
6 記者 呂sァ∈迪吧,
本文編號:21045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10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