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新聞傳播論文 >

民心相通:中越民間藝術跨境傳播的新視角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20 07:39

  本文選題:藝術學理論 切入點:藝術傳播 出處:《藝術百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具有"民心相通"特征的跨境民間藝術成為維系國家之間民間精神交往的重要的藝術傳播途徑。"民心相通"促使藝術傳播回歸于傳播的交流原義。從中越民間藝術跨境傳播的交流經(jīng)驗中,以"民心相通"的視角,研究將藝術傳播的焦點從靜態(tài)的藝術主體,轉移到具有動態(tài)關系的主體"之間"上,以尋找民間藝術跨境傳播的支點與意義生成。民族志方法可以讓觀察者拋開理論預設和文化預設,盡可能地聆聽他者的聲音,才有可能激發(fā)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民心相通"的研究指向,重點體現(xiàn)于"一個支點+三種意義生成":民心相通的研究支點在于維護現(xiàn)有領土主權的共識基礎;互惠式的藝術傳播的三種意義生成建立于跨文化傳播的關系,即共謀、學習、超越。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ross-border folk ar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art communication to maintain the folk spiritu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promote the art communication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 in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people's hearts are connected", the study shifts the focus of art communication from the static art subject 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In order to find the fulcrum and meaning generation of the cross-border spread of folk art. Ethnography allows observers to put aside theoretical and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 and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others as much as possible. It is possible to stimula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people's hearts are interlinked"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ree meanings of one fulcrum": the research fulcrum of the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lies in the common ground of safeguarding the existing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The three meanings of reciprocal artistic communication ar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t is, collusion, learning and transcendence.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越邊境民間文化的跨境傳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YJAGJW001)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206;J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耀農;潘晶;;論藝術傳播的效果[J];運城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李龍生;費利君;;論藝術傳播的特點與界域[J];藝術教育;2008年07期

3 丁紅;;藝術傳播與商業(y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楊大偉;;藝術傳播中的道傳合一[J];新美術;2011年01期

5 帥偉;;藝術傳播的文化動力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2年05期

6 楊欣;;淺談藝術傳播的效果[J];職業(yè)技術;2012年10期

7 馬立新;梁媛媛;;論數(shù)字藝術傳播德性與生產德性和消費德性的互作機制[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8 樊月娟;試論科學與藝術[J];文藝研究;1996年05期

9 呂紅偉;網(wǎng)絡科技鼓動的藝術變革——讀黃鳴奮教授新著《比特挑戰(zhàn)繆斯——網(wǎng)絡與藝術》[J];福建藝術;2001年04期

10 陳明;;藝術傳播與網(wǎng)絡科技[J];新經(jīng)濟;200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冬梅;;《藝術產業(yè)化的歷程反思與理論詮釋》成果概要[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宋蒙;;從歷史語境中看藝術活動的現(xiàn)代轉換[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殷燕召;藝術學“自立門戶”后綜合性大學如何規(guī)劃?[N];光明日報;2011年

2 王廷信;藝術學應當思考什么[N];文藝報;2009年

3 早報記者 陸斯嘉;上海文交所首次涉足公共藝術領域[N];東方早報;2012年

4 洪兆惠;藝術本身就是目的[N];中國藝術報;2012年

5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學術秘書長 林茂;當代藝術的傳播與藝術期刊的關系[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沁心;“微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傳播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2 朱芳;藝術場域視野下的藝術眾籌研究[D];深圳大學;2017年

3 畢麗靜;技術時代的藝術之思[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梁媛媛;數(shù)字藝術傳播德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樊朝臣;從審美走向消費:藝術接受的當代嬗變[D];山東大學;2008年

6 李精明;藝術管理學基本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莊蕾;《藝術旬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8 韓梅;論藝術傳播中的權力運作[D];鄭州大學;2013年

9 鄧金玉;當代技術變革中的藝術生產力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偉杰;當代藝術媚俗與先鋒現(xiàn)象的互仿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6381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6381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909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