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遜傳播游戲理論的思想史背景
本文選題:斯蒂芬遜 切入點:傳播游戲理論 出處:《新聞大學》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967年斯蒂芬遜提出了大眾傳播的游戲理論,試圖從人類游戲視角對大眾傳播現(xiàn)象進行解釋。這一理論深受哲學革命和物理學革命的影響,同時繼承了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思想傳統(tǒng)。在互聯(lián)網傳播時代,這一理論煥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
[Abstract]:In 1967, Stephenson put forward the gam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trie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game. This theory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 of philosophy and physics. At the same time, 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作者單位】: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本體理論建設”(項目編號:2016M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20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柯澤;文學的自然科學啟示[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柯澤;;斯蒂芬遜傳播游戲理論的思想史背景[J];新聞大學;201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小玲;;網絡、游戲和網絡游戲[J];當代傳播;2006年01期
2 ;目前中國網絡游戲人才應該從哪里尋找[J];信息產業(yè)報道;2005年05期
3 鄭名;;覺醒游戲理論對幼兒園多媒體教學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4 張紹賓;;我國教育網絡游戲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年05期
5 陳力丹;郭聞捷;;網絡“偷菜”游戲的流行說明了什么[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7期
6 鄒瑞;;教育網絡游戲應用于高職網絡課程改革之理論分析[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單文盛;胡旋;;傳播游戲理論視域下的我國微博營銷特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02期
8 柯澤;宗益祥;;媒體只是受眾自我取悅的玩具——傳播的游戲理論及網絡語境下對傳媒業(yè)的啟示[J];新聞記者;2014年02期
9 吳文虎,張一飛,花生米,羅曉沛,張巖,張淳;病樹前頭萬木春 游戲少年:寬容還是反對?[J];電子計算機與外部設備;2001年03期
10 游蝦;游戲問答4[J];電腦愛好者;200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海龍;;傳播游戲理論再思考[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肖慶玲;韓國網絡游戲成功的背后[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義煤集團公司直屬幼兒園 楊雙靜;幼兒園游戲多元化的實施與發(fā)展[N];周口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笑溪;多人角色游戲中的交互敘事及玩家體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陳梅;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自我體驗”的視覺表達[D];西南大學;2016年
3 于涵;網絡游戲的互動性因素探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6年
4 夏夢霖;新媒體游戲的多重互動性體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付云霖;媒介的游戲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6年
6 張凱;游戲理論視閾下的移動直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
7 吳松;網絡游戲審美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郭兵;網絡游戲消費者行為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9 胡鴻;論網絡游戲中的審美因素[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郭欣;基于玩家需求的網絡游戲虛擬道具設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252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62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