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外報與“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探源——以早期《廣州記錄報》和《中國叢報》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1-11 19:14
本文關鍵詞:在華外報與“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探源——以早期《廣州記錄報》和《中國叢報》為例 出處:《新聞記者》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以來,"國民性改造"成為影響中國現代文化的主導話語之一。作為一種知識話語,有關中國國民性話語產生的源頭在哪里?本文從報刊媒體與知識生產的角度,以最早在華出版的英文外報《廣州記錄報》和稍后的《中國叢報》為個案,從源頭上探究報刊媒體與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的關系;通過梳理兩家報刊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評論,考察分析早期在華外報對中國國民性認知歷程,揭示在華外報如何賦予"中國國民性"之內涵,以及背后的潛在動因。
[Abstract]:Since 20th centu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dominant words that influence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s a kind of knowledge discourse, where is the origin of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ewspaper media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published English newspaper Guangzhou Recorder in China and the later China Cong newspaper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paper and media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discourse from the source; By combing the reports and comments of the two newspapers about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analyz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early foreign newspapers in China, and reveals how the foreign newspapers in China endow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underlying underlying motiv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世紀在華外報與中國形象研究”(項目編號13BW0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219.29
【正文快照】: 在20世紀的中國思想文化界,“國民性”問題成了揮之不去的話題。自新文化運動始,“國民性”逐漸成為一個熱詞,以魯迅、胡適、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現代知識分子,主張通過“國民性”改造,完成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型。20世紀以來,由“國民性”引發(fā)的思想話題,以及不斷產生的
【相似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叢蘭;十八世紀西方中國國民性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學強;淺論清末民初的“新國民”思潮[D];山東大學;2007年
2 張巖巖;論晚清“新民思潮”[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108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41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