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海外傳媒藝術研究的現(xiàn)狀與特點——兼談以“傳媒”命名這一藝術族群的動因
本文關鍵詞:當前海外傳媒藝術研究的現(xiàn)狀與特點——兼談以“傳媒”命名這一藝術族群的動因 出處:《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影視藝術向傳媒藝術拓展是融合時代藝術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海外傳媒藝術研究主要有五個特征:概念界定的籠統(tǒng)化、稱謂指涉的新媒體化、研究視角的單一化、教學理念的手段化、研究選題的發(fā)散化。在傳媒藝術研究的起步期,就傳媒藝術這個研究對象本身而言,至少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思考這個藝術族群的概念界定,思考這個藝術族群如何命名。關于前一問題當前我們已有初步闡釋,因此,為什么以“傳媒”命名這一藝術族群也便成為急需闡釋的問題。后一問題究其原因,這一藝術族群對傳媒的依賴,以及傳媒與藝術的互動互促,是重要的思考方向。
[Abstract]: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of media art , there are at least two problems to be solved : thinking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art community , thinking about how the art community is named .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xiàn)代傳播》編輯部;
【正文快照】: 一、引言:融合時代藝術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傳媒藝術研究是融合時代下藝術學、影視藝術學的一種拓展。融合時代,不僅是媒介問題,也是藝術問題;不僅是實踐與格局問題,也是研究與學科問題。如果未來電視將死,電影變異,影視藝術的新媒體化使視聽的多種元素在藝術表現(xiàn)、傳播與接受中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冬梅;;《藝術產(chǎn)業(yè)化的歷程反思與理論詮釋》成果概要[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宋蒙;;從歷史語境中看藝術活動的現(xiàn)代轉換[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豐捷;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成立[N];光明日報;2011年
2 歐陽友權;藝術學建構的創(chuàng)新思維[N];中國藝術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殷燕召;藝術學“自立門戶”后綜合性大學如何規(guī)劃?[N];光明日報;2011年
4 深圳特區(qū)報評論員;藝術的火把 生命的火把[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5 鄒文;藝術不以公眾優(yōu)先是道義缺陷[N];工人日報;2005年
6 金元浦;藝術:從獨創(chuàng)性寫作到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N];中國藝術報;2005年
7 王廷信;藝術學應當思考什么[N];文藝報;2009年
8 記者肖雨楓;北航成立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劉瓊;誰來“打開藝術之門”[N];人民日報;2008年
10 早報記者 陸斯嘉;上海文交所首次涉足公共藝術領域[N];東方早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培鑫;傳播媒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孫鈺然;科技賦予藝術更多的可能[D];中國美術學院;2015年
3 黃晏;中國自媒體漫畫的藝術傳播[D];清華大學;2015年
4 張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書法藝術傳播趨向分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年
5 胡沁心;“微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傳播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6 王天舒;藝術的媒介轉換及其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7 畢麗靜;技術時代的藝術之思[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太陽;網(wǎng)絡藝術傳播的育人功能探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4年
9 梁媛媛;數(shù)字藝術傳播德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10 樊朝臣;從審美走向消費:藝術接受的當代嬗變[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737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37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