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災難報道的歷史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4 17:28
本文關鍵詞:《人民日報》災難報道的歷史演變研究
【摘要】:《人民日報》災難報道經(jīng)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日報》災難報道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從《人民日報》災難報道的報道內(nèi)容、報道功能、人物形象和報道基調(diào)四個方面對《人民日報》災難報道的歷史演變進行分析梳理。從災難報道的內(nèi)容來說,在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人民日報》的災難報道中,災情被隱匿,救災是災難報道的重點內(nèi)容。1980年渤海二號沉船事件被報道之后,在《人民日報》災難報道中災情開始逐步呈現(xiàn)。2003年非典報道之后災難報道轉(zhuǎn)向災難信息的全面公開。從災難報道的功能來說,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人民日報》災難報道承擔著政治宣傳和鼓動救災功能,80年代之后,災難報道承擔信息告知和原因反思功能,從非典后期開始,災難報道開始具備議程設置功能,掌握輿論引導權(quán),塑造集體記憶。從災難報道的人物形象來說,在文革時期及文革之前,災難報道中的英雄形象等同于階級英雄。80年代之后,《人民日報》災難報道中的英雄形象轉(zhuǎn)變?yōu)閭人情感淡漠的高大全的神化英雄。在對汶川地震的報道中,英雄形象轉(zhuǎn)變?yōu)槠胀ǖ木哂姓媲閷嵏械钠矫裼⑿!度嗣袢請蟆窞碾y報道中的災民形象在汶川地震之前以集體化的面貌出現(xiàn),汶川地震之后,災民形象開始呈現(xiàn)出個性化傾向。從災難報道的報道基調(diào)來說,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報喜不報憂是災難報道基本的報道基調(diào),在文革時期進一步發(fā)展為人定勝天的報道基調(diào)。20世紀80年代之后災難報道兼具客觀理性的報道基調(diào)和積極樂觀的報道基調(diào)。2008年對汶川地震的報道在融合上述兩種報道基調(diào)之外,還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發(fā)展出了溫暖感人的報道基調(diào)。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21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毅偉;記者在災難報道中的理性選擇[J];新聞采編;2002年05期
2 王凱鋒;新聞宣傳與災難報道[J];新聞愛好者;2005年03期
3 李山庭;;關愛生命:災難報道的基調(diào)[J];視聽界;2006年03期
4 賴飛;;災難報道對生命的“關懷”[J];中國西部科技;2006年32期
5 馬瑞婕;帕哈爾丁;;災難報道的誤區(qū)與對策——以10·5新疆烏恰大地震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08年33期
6 聶yN;;信息公開與災難報道變革[J];新聞前哨;2008年12期
7 宋國珍;孫立國;;災難報道要成為溫柔的撫摸者[J];采.寫.編;2008年03期
8 鄧t,
本文編號:11863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18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