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傷痕文學”的發(fā)生
本文關鍵詞:1976:“傷痕文學”的發(fā)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正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妒ソ(jīng)·新約·馬太福音》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 “傷痕文學”;陳若曦;尹縣長;馬太福音;新時期文學;《班主任》;文學啟蒙;余永澤;林道靜;《青春之歌》;
【分類號】:I206.7
【正文快照】: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并不1976年也成為傷痕文學的重要起點。當代中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國處于一種完全封閉、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陳若曦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以其親身經(jīng)歷描寫“文革”的一系列短篇小說以生疏。人的仇敵就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正先;“傷痕文學”和“解凍文學”之比較研究[J];曲靖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2 徐慶全;胡耀邦與有關“傷痕文學”的爭論[J];文史博覽;2005年09期
3 彭禮賢;新時期“傷痕文學”潮流[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曠新年;寫在“傷痕文學”邊上[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1期
5 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局限性[J];文藝研究;2005年01期
6 李國;劉千秋;;新時期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深化——以“傷痕文學”的爭論現(xiàn)象為關注點[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劉楊;;論“傷痕文學”中的愛情敘事[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8 王宇;儲一鵬;;蒙昧與理性:“傷痕文學”的性別表述[J];職大學報;2012年06期
9 宋遂良;一切都是發(fā)展中的“過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10 黎明;;論“解凍文學”與“傷痕文學”的差異性[J];荊州師專學報;198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鄭萬鵬;;哀而不傷——“傷痕文學”與“迷惘的一代”等思潮比較[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喬美麗;;論新時期的公安題材小說[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于娜;“傷痕文學”的集體告別[N];華夏時報;2012年
2 黃桂元;“改革文學”終結(jié)“傷痕文學”?[N];文學報;2008年
3 陳佳冉;我們并沒有失去純文學[N];光明日報;2013年
4 馬知遙;文壇舊事 細節(jié)中的歷史真實[N];中國藝術報;2014年
5 □盧新華 口述 □本報記者 張英 整理;《傷痕》之后[N];南方周末;2004年
6 樊星;淺論80年以來文學世俗化思潮的演化[N];西藏日報;2001年
7 詹克明;吐盡腹笥人不空[N];文學報;2014年
8 王焱;老三屆:即將逝去的記憶[N];中國郵政報;2003年
9 白燁;六代同堂 八仙過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10 陳樹義;人民,文學永恒的母親[N];太原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瓊;作為文藝思潮的“傷痕文學”(1976-1984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丁玲;“傷痕文學”的自我解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楊少華;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中的“傷痕文學”[D];河南大學;2011年
3 杜秀珍;“傷痕文學”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茂;新時期初期文學場域與“傷痕文學”[D];河南大學;2012年
5 謝圣婷;記憶與創(chuàng)傷[D];蘇州大學;2010年
6 于艷華;傷痕文學敘事模式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7 陳敏敏;傷痕·苦難·革命[D];淮北師范大學;2014年
8 陳慶容;轉(zhuǎn)折時期的文學評獎與“經(jīng)典”建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1976:“傷痕文學”的發(fā)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70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48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