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按照研究角度及研究發(fā)生順序劃分,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大致可劃分為對《詩經》賦、比、興表現方法的分析;對漢儒賦、比、興觀念的研究;對《周禮》"六詩"賦、比、興本義的研究;對《詩經》興意的研究四個角度。在每個研究角度中再按照縱向順序梳理民國時期賦、比、興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在梳理的過程中,發(fā)現民國時期的《詩經》賦、比、興研究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在研究目的上,掃除歷代經生的政教附會,重現"《詩經》的真面目";在研究方法上,結合"《詩經》時代"讀《詩經》,用"詩"的眼光讀《詩經》;在實踐上,充滿懷疑精神,大部分是疑古創(chuàng)新有余,思辨論證不足。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民國 《詩經》 賦比興
【分類號】:I207.22
【正文快照】: 五四之后,帝制消亡,科舉廢除,經學地位一落千丈。五四之后,人們對《詩經》性質的認識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詩經》由經學經典變成了文學詩集。在反封建大旗的指引下,人們懷疑甚至否定經學的闡釋,視經學的闡釋為“堆在《詩經》上面的瓦礫”,必須清除。對賦、比、興的研究也充滿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駱志芬;論洮泯花兒短歌中的賦比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西口智也,李寅生;郝敬的賦比興論[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4年02期
3 王磊;李愛華;;從賦比興看原始詩性思維結構[J];洛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陳璐;;淺探賦比興之流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5 陳富權;;賦比興源流淺探[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6 張志岳;賦比興本義說——兼論賦體的發(fā)展[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7 朱樺;“賦比興”與藝術審美的有機性[J];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04期
8 黃霖;賦比興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9 劉士林;“賦比興”新探[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10 孫國仁;屈賦比興與中學生思維作文[J];社科縱橫;199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順利;;賦比興的話語過程分析[A];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總第八輯)[C];1994年
2 吳相洲;;中國詩學體系元初代碼的破譯——讀劉懷榮教授《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劉華杰 北京大學哲學系;賦比興:事關自然與科學的博物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楊亮;賦比興是民族藝術思維的基本方式[N];光明日報;2007年
3 蔣偉文;散文詩需往“詩”的方向深入[N];文學報;2012年
4 熊衛(wèi)松;奉新“五梅山詩社”豐富群眾文化生活[N];宜春日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節(jié)苓;中國古典意象說之“賦比興”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啟示[D];北京理工大學;2008年
2 程貞玫;“比興”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林紅霞;中國經典詩詞賦比興典型效應的認知詩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4 駱朝忠;布依族民歌“Weanl”藝術初探[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48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48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