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新世界:論《美麗新世界》中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張力
發(fā)布時間:2023-02-03 11:53
二十世紀英國小說《美麗新世界》是作者赫胥黎對于未來六百年的暢想,書中描繪了一個科技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享樂至上的未來世界。1932年,該作甫一問世即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如今時過境遷,消費社會的來臨和鋪天蓋地的大眾媒體讓小說和現(xiàn)實之間有了更強的互文關(guān)系,《美麗新世界》也因此從未淡出學術(shù)研究的視線,并同扎米亞京的《我們》以及喬治·奧威爾的《1984》并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個人理解上的烏托邦,往往摻雜評論者的主觀判斷:一個人的烏托邦藍圖對另一人來說可能成為反烏托邦的夢魘。從文學類型上看,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絕不能混為一談。烏托邦文學源遠流長,反烏托邦文學在經(jīng)歷了二十世紀的迅速發(fā)展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學傳統(tǒng),它們各自反映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不過由于二者發(fā)展上的淵源,烏托邦小說和反烏托邦小說都有著或強或弱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張力!睹利愋率澜纭氛Q生于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之間,時局復(fù)雜微妙,隨后的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等重大事件更是改變了優(yōu)生學等社會話題上的話語色彩。相比其他反烏托邦作品而言,復(fù)雜背景下產(chǎn)生的《美麗新世界》具有更強的含混性和更多的解讀可能,有著更強的烏托邦-反烏托邦...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Utopia-dystopia tension and stylistic ambivalence
1. The inevitable ambiguity of a literary utopia
2. The shift of narrative focus
3. Narrative space
4. Tone
Chapter Ⅱ Utopia-dystopia tension and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discourses
1. Eugenics
2. Totalitarianism
3. Fordism
Chapter Ⅲ Echoing the tension: England and America
1.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and American specter
2. The utopian tendency and English nostalgia
3. The dystopian tendency and American cultur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英國優(yōu)生運動的背景、發(fā)展與影響[J]. 張鵬,李張兵.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08)
[2]文明的沖突與選擇——《美麗新世界》的空間敘事策略[J]. 王影君.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6(04)
[3]人性泯滅的黑暗世界——解讀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異化主題[J]. 劉檸.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5(12)
[4]反烏托邦小說對“消費烏托邦”的預(yù)演與批判——以《美麗新世界》與《華氏451度》為例[J]. 王一平. 外國文學評論. 2013(04)
[5]極權(quán)制約下的黑暗世界——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權(quán)力運作機制研究[J]. 劉英杰,馬雙. 長春大學學報. 2010(11)
本文編號:3734543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Utopia-dystopia tension and stylistic ambivalence
1. The inevitable ambiguity of a literary utopia
2. The shift of narrative focus
3. Narrative space
4. Tone
Chapter Ⅱ Utopia-dystopia tension and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discourses
1. Eugenics
2. Totalitarianism
3. Fordism
Chapter Ⅲ Echoing the tension: England and America
1.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and American specter
2. The utopian tendency and English nostalgia
3. The dystopian tendency and American cultur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英國優(yōu)生運動的背景、發(fā)展與影響[J]. 張鵬,李張兵.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08)
[2]文明的沖突與選擇——《美麗新世界》的空間敘事策略[J]. 王影君.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6(04)
[3]人性泯滅的黑暗世界——解讀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異化主題[J]. 劉檸.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5(12)
[4]反烏托邦小說對“消費烏托邦”的預(yù)演與批判——以《美麗新世界》與《華氏451度》為例[J]. 王一平. 外國文學評論. 2013(04)
[5]極權(quán)制約下的黑暗世界——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權(quán)力運作機制研究[J]. 劉英杰,馬雙. 長春大學學報. 2010(11)
本文編號:3734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373454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