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與“煩” ——米蘭·昆德拉小說辯證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8 16:59
米蘭·昆德拉是一位把小說當作存在探測器的法籍捷克裔小說家,在他的隨筆評論集和小說作品中都包含著其對小說歷史的理解,以及關于小說是什么的想法,它們構成了昆德拉獨具特色的小說思想。昆德拉認為小說就是把實驗性的自我作為小說人物,以此來審視一切有關存在命題的詩意散文,這與從日常對話的問答置換中發(fā)現事情本身的辯證法相類似,二者都關注最初思想的本來面目,即在相對真理的追問中趨向原初存在,這便是作為小說家的昆德拉對小說辯證思想的理論設想。尤為重要的是,當我們重新回到昆德拉的小說文本之時,這樣一種小說辯證的設想又具化成辯證的實踐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小說人物的自嘲是一種捉弄與防御外在決定性力量的循環(huán)狀態(tài),滑稽是一種介于肯定與否定之間的模仿行為,幽默是一種混合著可笑與可怕的個體幻想,它們都是相對化言說的“笑”;小說人物的羞恥變成了一種惡性的匱乏狀態(tài),厭惡成為了一種深度的憂郁變體,焦慮演變成一種白色的期待樣式。它們都具有無意義的原初本質特征,是原質性體驗的“煩”。很顯然,“笑”與“煩”的概念內涵恰恰對應于昆德拉小說辯證的理論設想,它們成為小說辯證的兩個實踐基點。二者分別在圖像和話語兩個層面上形成了不對稱性的對...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關于“笑”與“煩”的概念分析
二、該選題的相關研究現狀
三、本選題的研究思路及其創(chuàng)新價值
第一章 辯證法與小說的交集:思之本來面目
第一節(jié) 辯證法:從日常對話的置放中發(fā)現事情本身
第二節(jié) 小說:實驗性自我的存在之思
第三節(jié) 小說辯證的設想:在相對真理的追問中趨向原初存在
第二章 辯證的基點——“笑”與“煩”的涵義呈示
第一節(jié) “笑”——相對化的言說方式
一、自嘲:捉弄與防御外在決定性力量
二、滑稽:在抒情裝置中的顛倒型模仿
三、幽默:作為懸置道德判斷的個體幻想
第二節(jié) “煩”——原質性的直觀體驗
一、羞恥:僭越歸屬關系的匱乏狀態(tài)
二、厭惡:飛離他人在場的憂郁變體
三、焦慮:消解家園景觀的期待樣式
第三章 辯證的狀態(tài)——“笑”與“煩”的關系結構
第一節(jié) 不對稱性的對立
一、圖像:圓形的“笑”與垂直的“煩”
二、話語:“笑”之加法與“煩”之減法
第二節(jié) 非延續(xù)性的轉化
一、從“笑”到“煩”——處于隱喻變奏中的重復
二、由“煩”入“笑”——在關鍵詞分析上的離題
第三節(jié) 生產:“笑”與“煩”的謎之結構
第四章 辯證的類型——“笑”與“煩”的哲理意蘊
第一節(jié) “笑”與“煩”的原因:源于剩余快感的欲望辯證
第二節(jié) “笑”與“煩”的目的:追尋現在時刻的歷史辯證
一、過去——興趣、學習和記憶
二、未來——懷疑、諷刺和沉默
第三節(jié) “笑”與“煩”的結果:照亮生活世界的總體辯證
一、自我世界與例外狀態(tài)
二、人際世界與終極悖論
三、周圍世界與二律背反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自嘲的產生機制和表達方式[J]. 李春分,涂靖.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5)
[2]厭惡的起源及其泛化:進化的觀點[J]. 張卓業(yè),曾祥星,孔令明. 社會心理科學. 2010(03)
[3]普魯斯特的小說理論[J]. 鄭克魯.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1)
[4]存在焦慮的研究述評[J]. 陳堅,王東宇.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1)
[5]論話語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 陳汝東.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6)
[6]論小說的起源:從“語”到“說”[J]. 小南一郎,李鳳銀.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7]辯證法:黑格爾、馬克思與后形而上學[J]. 孫正聿. 中國社會科學. 2008(03)
[8]什么是羞恥?[J]. 謝勁松.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8(02)
[9]何謂話語?[J]. 文貴良. 文藝理論研究. 2008(01)
[10]關于羞恥的現象學分析[J]. 陳少明. 哲學研究. 2006(12)
博士論文
[1]隱喻與認知[D]. 崔艷輝.吉林大學 2015
[2]阿甘本法律思想研究[D]. 張憲麗.華東政法大學 2015
[3]文本關鍵詞的語篇功能研究[D]. 宋姝錦.復旦大學 2013
[4]時間與創(chuàng)造[D]. 趙偉.復旦大學 2011
[5]時間與自由[D]. 包國祥.吉林大學 2008
[6]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 劉玲.四川大學 2006
[7]“生活世界”復雜性的動力模式[D]. 李恒威.浙江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齊澤克精神分析意識形態(tài)理論中的“快感”研究[D]. 鄭冬梅.陜西師范大學 2013
[2]米蘭·昆德拉小說美學特征研究[D]. 栗丹青.山東大學 2008
[3]論昆德拉小說的希臘精神[D]. 楊清華.南京師范大學 2007
[4]胡塞爾科學思想研究[D]. 王凱.山東大學 2007
[5]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決及其現代意義[D]. 王靜.安徽大學 2006
[6]論隱喻及隱喻思維[D]. 舒海英.黑龍江大學 2005
[7]論米蘭·昆德拉對小說可能性維度的勘探[D]. 黃煜.蘇州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89987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關于“笑”與“煩”的概念分析
二、該選題的相關研究現狀
三、本選題的研究思路及其創(chuàng)新價值
第一章 辯證法與小說的交集:思之本來面目
第一節(jié) 辯證法:從日常對話的置放中發(fā)現事情本身
第二節(jié) 小說:實驗性自我的存在之思
第三節(jié) 小說辯證的設想:在相對真理的追問中趨向原初存在
第二章 辯證的基點——“笑”與“煩”的涵義呈示
第一節(jié) “笑”——相對化的言說方式
一、自嘲:捉弄與防御外在決定性力量
二、滑稽:在抒情裝置中的顛倒型模仿
三、幽默:作為懸置道德判斷的個體幻想
第二節(jié) “煩”——原質性的直觀體驗
一、羞恥:僭越歸屬關系的匱乏狀態(tài)
二、厭惡:飛離他人在場的憂郁變體
三、焦慮:消解家園景觀的期待樣式
第三章 辯證的狀態(tài)——“笑”與“煩”的關系結構
第一節(jié) 不對稱性的對立
一、圖像:圓形的“笑”與垂直的“煩”
二、話語:“笑”之加法與“煩”之減法
第二節(jié) 非延續(xù)性的轉化
一、從“笑”到“煩”——處于隱喻變奏中的重復
二、由“煩”入“笑”——在關鍵詞分析上的離題
第三節(jié) 生產:“笑”與“煩”的謎之結構
第四章 辯證的類型——“笑”與“煩”的哲理意蘊
第一節(jié) “笑”與“煩”的原因:源于剩余快感的欲望辯證
第二節(jié) “笑”與“煩”的目的:追尋現在時刻的歷史辯證
一、過去——興趣、學習和記憶
二、未來——懷疑、諷刺和沉默
第三節(jié) “笑”與“煩”的結果:照亮生活世界的總體辯證
一、自我世界與例外狀態(tài)
二、人際世界與終極悖論
三、周圍世界與二律背反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自嘲的產生機制和表達方式[J]. 李春分,涂靖.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5)
[2]厭惡的起源及其泛化:進化的觀點[J]. 張卓業(yè),曾祥星,孔令明. 社會心理科學. 2010(03)
[3]普魯斯特的小說理論[J]. 鄭克魯.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1)
[4]存在焦慮的研究述評[J]. 陳堅,王東宇.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1)
[5]論話語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 陳汝東.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6)
[6]論小說的起源:從“語”到“說”[J]. 小南一郎,李鳳銀.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7]辯證法:黑格爾、馬克思與后形而上學[J]. 孫正聿. 中國社會科學. 2008(03)
[8]什么是羞恥?[J]. 謝勁松.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8(02)
[9]何謂話語?[J]. 文貴良. 文藝理論研究. 2008(01)
[10]關于羞恥的現象學分析[J]. 陳少明. 哲學研究. 2006(12)
博士論文
[1]隱喻與認知[D]. 崔艷輝.吉林大學 2015
[2]阿甘本法律思想研究[D]. 張憲麗.華東政法大學 2015
[3]文本關鍵詞的語篇功能研究[D]. 宋姝錦.復旦大學 2013
[4]時間與創(chuàng)造[D]. 趙偉.復旦大學 2011
[5]時間與自由[D]. 包國祥.吉林大學 2008
[6]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 劉玲.四川大學 2006
[7]“生活世界”復雜性的動力模式[D]. 李恒威.浙江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齊澤克精神分析意識形態(tài)理論中的“快感”研究[D]. 鄭冬梅.陜西師范大學 2013
[2]米蘭·昆德拉小說美學特征研究[D]. 栗丹青.山東大學 2008
[3]論昆德拉小說的希臘精神[D]. 楊清華.南京師范大學 2007
[4]胡塞爾科學思想研究[D]. 王凱.山東大學 2007
[5]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決及其現代意義[D]. 王靜.安徽大學 2006
[6]論隱喻及隱喻思維[D]. 舒海英.黑龍江大學 2005
[7]論米蘭·昆德拉對小說可能性維度的勘探[D]. 黃煜.蘇州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899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328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