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周邊: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的歷史轉型與價值重建——兼論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主體性與現(xiàn)代性建構
發(fā)布時間:2021-07-13 09:04
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歷經重新審視與相互認知、交叉互動與多樣化發(fā)展、共同話語與深度合作等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通過跨界對話與深度交流,實現(xiàn)了歷史轉型與價值重建,并不斷完善主體性與現(xiàn)代性建構。其相互譯介實踐,在主體與文學需求、譯介路徑與形式、譯介傾向與影響等方面,體現(xiàn)了從古代到近代、從近代到現(xiàn)代的過渡性樣態(tài),其為共享文學理念和資源、互鑒現(xiàn)代性價值、推進共同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的跨界書寫,包括同一主題共同書寫和以跨界體驗為主的相互書寫,充分表現(xiàn)了跨越邊界和超越文化的現(xiàn)代意識,已經成為中韓乃至東亞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中的一道風景線,尤其是以抗日為主題的中韓跨界書寫,體現(xiàn)了中韓共同反對強權、超克帝國、實現(xiàn)人類和平的20世紀上半期的東亞精神,并對還原歷史現(xiàn)場、激活歷史記憶、重估東亞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比較文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對話與建構: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及其主體性
二、傳播與影響:文本的相互譯介
三、互動認知與跨界書寫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明對話:東亞人文交流的歷史與展望——以中國與韓國的人文交流為例[J]. 金柄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4)
[2]“新翻譯理論”何為?——《美國華裔批評家劉禾“新翻譯理論”研究》評介[J]. 耿紀永,趙美歐. 中國比較文學. 2019(02)
[3]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J]. 宋炳輝. 中國比較文學. 2002(02)
本文編號:3281776
【文章來源】:中國比較文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對話與建構: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及其主體性
二、傳播與影響:文本的相互譯介
三、互動認知與跨界書寫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明對話:東亞人文交流的歷史與展望——以中國與韓國的人文交流為例[J]. 金柄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4)
[2]“新翻譯理論”何為?——《美國華裔批評家劉禾“新翻譯理論”研究》評介[J]. 耿紀永,趙美歐. 中國比較文學. 2019(02)
[3]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J]. 宋炳輝. 中國比較文學. 2002(02)
本文編號:3281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328177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