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利瑪竇在華形象流變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03:46
中西文化交通史上,利瑪竇是眾多來華傳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位,是“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先行者。自1582年登陸澳門起到1610年于北京逝世,他在中國短短二十八年間留下了大量事跡與著述;與此同時他的稱謂與形象也一變再變,展現(xiàn)在中國人面前的利瑪竇也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個體。關(guān)于利瑪竇的研究,海內(nèi)外學者已經(jīng)出版和發(fā)表了為量頗豐的著述。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在利瑪竇的形象流變之上以及這種流變背后的深層原因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入與探索空間。隨著利瑪竇相關(guān)資料的譯介、整理和出版;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一定的便利。本論文試圖以利瑪竇個人形象的流變?yōu)榍腥朦c,從“他者”的角度考察利瑪竇形象在中國的流變,分析隱藏在利瑪竇個人形象之下的真相及其原因,嘗試探討其形象之流變所蘊含的形象學意義。本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簡介利瑪竇以及關(guān)于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動態(tài),交代對利瑪竇在華形象流變研究的寫作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追述利瑪竇傳奇的一生,結(jié)合利瑪竇的中文著述,對他在華形象流變進行梳理,將之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利瑪竇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以此探討其在上層路線的所做的努力和與下層民眾之間的矛盾,以此揭露其形象之間內(nèi)部關(guān)系,...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利瑪竇研究及其在華形象述評
1.2 研究依據(jù)與目的
第2章 利瑪竇在中國的多重形象
2.1 身披袈裟的“西僧”(1582-1595)
2.2 “西儒”利西泰(1595-1603)
2.3 “科學家”利瑪竇(1603-1610)
結(jié)論
第3章 利瑪竇形象的中國本土化
3.1 “修士”形象隱退
3.2 “術(shù)士”形象形塑
結(jié)論
第4章 利瑪竇形象成因的文化分析
4.1 上層路線中的分裂
4.2 與下層民眾的矛盾
4.3 夾縫中的利瑪竇
結(jié)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瑪竇易服地點和時間考——與計翔翔教授商榷[J]. 宋黎明.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7(06)
[2]當代中西對話的另一種可能——從于連的l’altérité(他者性和相異性)和l’écart(間距)出發(fā)[J]. 蕭盈盈. 中國比較文學. 2015(04)
[3]另一種跨文化形象學的可能:從“影子媒介”出發(fā)[J]. 周云龍. 中國比較文學. 2015(04)
[4]崇禎帝改奉天主教考論[J]. 晁中辰. 東岳論叢. 2014(10)
[5]我國制造望遠鏡第一人薄玨及其與西學關(guān)系之考辯[J]. 紀建勛. 史林. 2013(01)
[6]利瑪竇易服問題再研究[J]. 譚樹林.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5)
[7]略論當下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四組爭議[J]. 趙穎. 世界文學評論. 2011(02)
[8]形象學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與前景[J]. 伍依蘭.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 2009(06)
[9]比較文學形象學[J]. 狄澤林克,方維規(guī). 中國比較文學. 2007(03)
[10]明朝士大夫與利瑪竇的《畸人十篇》[J]. 侯明. 國際漢學. 2004(02)
碩士論文
[1]利瑪竇筆下的中國形象[D]. 李孝德.山東大學 2011
[2]從利瑪竇兩次易服看耶穌會士對異質(zhì)文化的適應[D]. 王志平.浙江大學 2007
[3]利瑪竇傳教策略及其效應[D]. 馬春華.華中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122734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利瑪竇研究及其在華形象述評
1.2 研究依據(jù)與目的
第2章 利瑪竇在中國的多重形象
2.1 身披袈裟的“西僧”(1582-1595)
2.2 “西儒”利西泰(1595-1603)
2.3 “科學家”利瑪竇(1603-1610)
結(jié)論
第3章 利瑪竇形象的中國本土化
3.1 “修士”形象隱退
3.2 “術(shù)士”形象形塑
結(jié)論
第4章 利瑪竇形象成因的文化分析
4.1 上層路線中的分裂
4.2 與下層民眾的矛盾
4.3 夾縫中的利瑪竇
結(jié)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瑪竇易服地點和時間考——與計翔翔教授商榷[J]. 宋黎明.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7(06)
[2]當代中西對話的另一種可能——從于連的l’altérité(他者性和相異性)和l’écart(間距)出發(fā)[J]. 蕭盈盈. 中國比較文學. 2015(04)
[3]另一種跨文化形象學的可能:從“影子媒介”出發(fā)[J]. 周云龍. 中國比較文學. 2015(04)
[4]崇禎帝改奉天主教考論[J]. 晁中辰. 東岳論叢. 2014(10)
[5]我國制造望遠鏡第一人薄玨及其與西學關(guān)系之考辯[J]. 紀建勛. 史林. 2013(01)
[6]利瑪竇易服問題再研究[J]. 譚樹林.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5)
[7]略論當下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四組爭議[J]. 趙穎. 世界文學評論. 2011(02)
[8]形象學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與前景[J]. 伍依蘭.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 2009(06)
[9]比較文學形象學[J]. 狄澤林克,方維規(guī). 中國比較文學. 2007(03)
[10]明朝士大夫與利瑪竇的《畸人十篇》[J]. 侯明. 國際漢學. 2004(02)
碩士論文
[1]利瑪竇筆下的中國形象[D]. 李孝德.山東大學 2011
[2]從利瑪竇兩次易服看耶穌會士對異質(zhì)文化的適應[D]. 王志平.浙江大學 2007
[3]利瑪竇傳教策略及其效應[D]. 馬春華.華中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1227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312273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