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的在地經驗與空間表征——以黎紫書小說創(chuàng)作為例
【文章目錄】:
一、在地經驗的文學言說
二、空間表征及其隱喻
三、以小博大:再造的歷史空間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穎;;從黎紫書的小說創(chuàng)作看新生代馬華作家的文化價值取向[J];名作欣賞;2014年14期
2 彭程;;從黎紫書創(chuàng)作看當代馬華新生代文學觀念的演進[J];電影評介;2012年02期
3 黃一;;黎紫書:新生代馬華女作家[J];中外文化與文論;2008年02期
4 金進;;日對魔鏡幻化人生的陰暗女巫——馬華女作家黎紫書小說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胡星燦;;邊界超越與世界游走——以黎紫書微型小說的“世界意識”為考察中心[J];華文文學;2017年04期
6 王德威;;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黎紫書《野菩薩》[J];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02期
7 李曉偉;;關于告別與成長的想象之書——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3年03期
8 黃熔;;披著女巫外衣的精靈——黎紫書小說創(chuàng)作主題研究[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年02期
9 邱苑妮;;他城與自我建構——論馬華作家黎紫書散文中的行旅書寫[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3年02期
10 薛芳芳;;論黎紫書小說的三重色彩[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謝詩堅;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1926-1976)[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明球;黎紫書小說中的馬華少女形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2 林思潔;黎紫書論[D];南京大學;2014年
3 黃瑞穎;黎紫書作品中現(xiàn)代焦慮的哥特式形態(tài)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年
4 向心愿;論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的結構與敘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9年
5 洪翠婷;女性主義視野下的黎紫書小說[D];南京大學;2015年
6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敘事倫理[D];暨南大學;2013年
7 林金平;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馬華文女性文學[D];暨南大學;2010年
8 陳安娜;花蹤文學獎與馬華文學典律重構[D];暨南大學;2014年
9 彭貴昌;論馬華七字輩作家對宏大敘事的解構[D];暨南大學;2014年
10 韓旭紅(HON XU HONG);戰(zhàn)后初期馬華詩歌的空間與地域形態(tài)衍變[D];廈門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927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89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