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文學視野中的法律
【文章目錄】:
一、行為之“罪”與思想之“罪”
二、法律之“罰”與心靈之“罰”
三、救贖之路
四、法律之劍與文學之淚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潔;;中國文學視野中的英美文學[J];黑河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2 柳士軍;;朗費羅的世界文學視野與比較文學意識管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01期
3 韓海燕;;從《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動機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犯罪的思考[J];銅仁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4 劉航舵;論《罪與罰》中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5 曾慶靜;;論《罪與罰》的心理對位結構[J];作家;2008年24期
6 付香平;;人性與靈魂的墮落與救贖——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J];邵陽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楊銳;;自審的嚴酷與救贖的艱難——論《罪與罰》中人物的雙向救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張變革;;驚險情節(jié)中完成“罪與罰”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賞析[J];名作欣賞;2013年02期
9 馮連駙;;《罪與罰》主人公的矛盾性格[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02期
10 胡秋宏;黃麗娟;;毀滅與救贖——關于《罪與罰》人物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志耕;宗教文化語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D];北京師范大學;2000年
2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現(xiàn)代中國(1919-1949)[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亞芹;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自由之名[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閆曉敏;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罪與罰》中看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宗教情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3 南西;《殺人者》的敘事符號學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李艷春;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藝術[D];吉林大學;2004年
5 李文彧;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笑[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亞男(Lee Ya'nan);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疾病研究[D];上海大學;2017年
7 郭津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年
8 劉璇;接受美學視閾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研究[D];濟南大學;2018年
9 周旭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信仰想象的批判[D];北方民族大學;2018年
10 劉文嬌;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新人”[D];云南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821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88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