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批評視閾下《家》的解析
發(fā)布時間:2020-10-31 18:34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黑人女作家,被公認為當今時代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2012年,莫里森發(fā)表第十部小說《家》,小說通過空間場所的頻頻變換,講述了哥哥弗蘭克和妹妹茜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分別經(jīng)歷了遷徙、離家、回鄉(xiāng)的故事。空間批評理論興起于20世紀末,是文化地理學吸收了文化研究等后現(xiàn)代理論后形成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亨利·列斐伏爾作為空間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拉開了“空間轉向”的序幕,他將經(jīng)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階級斗爭等層面納入對空間問題的思考,賦予了空間社會性。本文運用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批評理論分別從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方面,分析文本中空間所蘊涵的多維文化信息,探究文本中空間的社會、文化屬性,揭示文學空間的多維意義。本文由六章構成:第一章簡要介紹作者托妮·莫里森和小說《家》,并對該作品的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文獻綜述。第二章為理論基礎,簡要梳理空間批評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并重點介紹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批評理論。第三、四、五章為論文的主體部分。分別從黑人物理空間中的“無根性”、心理空間中的自我追尋歷程以及社會空間中的種族博弈三個方面,清晰呈現(xiàn)《家》的空間特征。通過對黑人賴以生存的物理空間、弗蘭克和茜完成蛻變的心理空間、以及彌漫著復雜權力關系的社會空間的解析,揭示黑人生活的艱難處境、黑人尋求自我的艱辛歷程以及黑人在空間壓制下奮起反抗的艱苦博弈。第六章為結論。指出黑人應該由個體回歸到黑人社區(qū),通過融入種族集體以此保全自身;與此同時,黑人應該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沖擊下實現(xiàn)文化身份的重建。此外,黑人種族應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種族歧視的國度探尋本民族發(fā)展道路,謀求本民族生存空間,共建民族家園,進而改寫黑人被奴役的命運以及被歧視的歷史。
【學位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ome
1.2 Literature Review
2 Theoretical Basis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riticism
2.2 Henry Lefebvre's Spatial Criticism
3 The Rootlessness of Blacks in Physical Space
3.1 The Marginalized South
3.2 The Dominant North
4 The Process of Self-pursuit in Psychological Space
4.1 From Self-hatred to Self-identification
4.2 From Self-loathing to Self-reliance
5 The Struggle between Races in Social Space
5.1 Spatial Oppression by the White
5.2 Spatial Revolt by the Black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during M.A. Study
Acknowledgements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64339
【學位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ome
1.2 Literature Review
2 Theoretical Basis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riticism
2.2 Henry Lefebvre's Spatial Criticism
3 The Rootlessness of Blacks in Physical Space
3.1 The Marginalized South
3.2 The Dominant North
4 The Process of Self-pursuit in Psychological Space
4.1 From Self-hatred to Self-identification
4.2 From Self-loathing to Self-reliance
5 The Struggle between Races in Social Space
5.1 Spatial Oppression by the White
5.2 Spatial Revolt by the Black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during M.A. Study
Acknowledgements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慧云;;莫里森對“母親”及“母親身份”的非裔美國文化詮釋[J];社科縱橫;2015年02期
2 李美芹;;文學虛構中的歷史本質(zhì):論《家》的歷史書寫[J];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02期
3 王守仁;吳新云;;國家·社區(qū)·房子——莫里森小說《家》對美國黑人生存空間的想象[J];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01期
4 趙宏維;;回歸的出逃——評莫里森的新作《家》[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2年06期
5 荊興梅;劉劍鋒;;莫里森作品的歷史記憶和身份危機[J];當代外國文學;2011年01期
6 王玉括;;對非裔美國文學、歷史與文化的反思——評《莫里森訪談錄》[J];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02期
7 陸揚;;社會空間的生產(chǎn)——析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chǎn)》[J];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8 吳慶軍;;當代空間批評評析[J];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02期
9 杜志卿;;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國[J];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04期
10 王玉括;;莫里森的文化立場闡釋[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2期
本文編號:28643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86433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