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工文學”是世界文學中的一枝異卉,其最大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和重塑了那些被遮蔽的身體,開拓了底層世界的感覺領域,最寶貴的是一種固有視野以外的身體經驗呈現(xiàn)和一種生命意識、感性的覺醒!按蚬の膶W”的寫作中,“打工詩人”的寫作取得藝術成就最大?v觀世界文學史,“打工文學”是世界性的文學,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在相似的時代背景下都曾產生過與中國和韓國當代“打工文學”相似的文學現(xiàn)象。中國的打工詩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文學百花園里的一蔟鮮花,它以進城農民工為創(chuàng)作主體,記錄了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期,特定歷史背景下中國社會和底層民眾文化心態(tài)的變遷。韓國的勞動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韓國經濟飛速的發(fā)展時期暴露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階級階層分化、貧富不均、收入差距大等為背景,由勞動者主導并根植于底層和勞動現(xiàn)場的具體體驗,反映了底層民眾的生存問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雖然,中國打工詩和韓國勞動詩產生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但它們具有諸多方面的相似性。一是產生的時代背景相似,都是在經濟飛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中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社會轉型期;二是創(chuàng)作主體為一線勞動者,他們具有底層的“草根”特性;三是都以底層勞動者生活為題材,關注底層民生問題,折射出轉型期的社會現(xiàn)象。本文從中國打工詩人鄭小瓊的詩集《鄭小瓊詩選》、徐非的詩集《心靈之約》、劉大程的詩集《南方行吟》,以及韓國勞動詩人樸勞解的《勞動的清晨》、白無產的《萬國勞動者》、鄭仁和的《我們的飯碗》中,篩選29首中國打工詩和38首韓國勞動詩,采用比較文學平行研究、主題學研究、社會歷史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接受美學等研究方法,比較分析了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學術界有關中國打工詩和韓國勞動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國各自民族文學范疇內進行,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但是,在可查閱文獻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比較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創(chuàng)新,旨在豐富和升華底層文學的研究視角,進一步挖掘和關注底層世界的精神領域,這對“打工文學”相關研究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本文共分為五章內容:第一章是緒論部分。包括研究目的及意義、梳理中國打工詩和韓國勞動詩的相關研究、研究方法、不足之處等內容。第二章是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的產生背景及概念范疇。首先,從中韓兩國各自的社會和文化發(fā)展視角,審視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產生的背景及其發(fā)展階段。其次,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在其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時代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其形態(tài)和所反映的內容有所差異,但是,二者都反映了勞動生活和勞動問題,同屬于勞動文學范疇。第三章是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的主題比較。論文對中國打工詩人鄭小瓊、徐非、劉大程的詩集,以及韓國勞動詩人樸勞解、白無產、鄭仁和的詩集,進行了主題比較。第一,以鄭小瓊的《鄭小瓊詩選》和樸勞解的《勞動的清晨》為例,從勞動現(xiàn)場中的被孤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視角,分析中韓兩國進城工人的悲劇現(xiàn)實,歸納共同點與不同點并探究深層原因。第二,以劉大程的《南方行吟》和鄭仁和的《我們的飯碗》為例,分析“草根”人生的同根性與鄉(xiāng)愁情懷,闡明共同點與不同點,反映中韓兩國底層民眾的“草根”人生生活情緒。第三,以徐非的《心靈之約》和白無產的《萬國-勞動者》為例,通過分析維護合法權益的應對,以及階級和階層的意識覺醒,展示了對現(xiàn)實的抗爭與意識覺醒,并從中探明共同點和不同點及其原因。第四章是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創(chuàng)作特征。從重視讀者期待視野的創(chuàng)作手法、敘事與抒情并用、多元化視角及詩歌形式的追求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探討了中國打工詩與韓國勞動詩的創(chuàng)作特征,并進行比較分析。第五章是結論。本章作為全文的總結,進一步歸納整理和分析中國打工詩和韓國勞動詩的異同點,以及產生異同的原因。進而闡明中韓兩國在社會、文學和文化特定時期的文學現(xiàn)象,對各自文學史發(fā)展乃至世界文學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同時,的指出文不足之處,以及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比較文學是以國際的視野和比較的途徑所進行的,旨在探索文學的普遍規(guī)律和特點以促進文學交流發(fā)展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文學是社會的反映,在特定歷史時期,中國與韓國文壇都出現(xiàn)了大批關注社會轉型期現(xiàn)實,以及關注底層人物生活的創(chuàng)作,對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底層書寫研究進行比較具有挑戰(zhàn)性,可以說中國打工詩和韓國勞動詩的比較研究是新的嘗試,文中對篩選的29首中國打工詩進行韓文翻譯也有新意。而且,中國走進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注底層和底層文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106.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宏海;;“打工文學”的歷史記憶[J];南方文壇;2013年02期
2 劉東河;;再論打工詩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01期
3 胡丹;劉玉平;;打工文學寫作困境淺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年03期
4 柳冬嫵;;“打工文學”的類型細分[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劉旭;;在生存中寫作:從“底層文學”到“打工文學”[J];文藝爭鳴;2010年23期
6 敖榮祥;;鄭小瓊:從打工妹到農民工的“代言人”[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楊清發(fā);;從“底層寫作”到“打工詩歌”的批評綜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胡琰;;淺論打工詩歌中的身份認同問題[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9 武善增;;論“打工文學”創(chuàng)作的若干問題[J];文藝爭鳴;2009年08期
10 鈕教禮;;詩歌的底層書寫——對鄭小瓊詩歌中“鐵”意象的分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學勝;“底層文學”批判[D];吉林大學;2013年
2 馮萬紅;論90年代以來詩歌中的“身體”[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李胡玉;韓國民眾文學與中國底層文學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玉玲;新工人文藝的社會想象及其美學意義[D];重慶大學;2016年
2 吳娟;生產體系及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打工文學[D];西華師范大學;2016年
3 權輝;中韓草根文學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4 劉明;“打工詩歌并非我的全部”—論鄭小瓊詩歌主題的多元性[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5 金鑫;新世紀詩歌的民生關懷[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蔣路;打工小說與作家身份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7 林智超;鄭小瓊詩歌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3年
8 楊坪;呈現(xiàn)被遮蔽的底層世界[D];鄭州大學;2012年
9 王群;多元視閾中的“70后詩歌”[D];山東大學;2011年
10 陳穎;作為“打工者”的“歌者”[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
27802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78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