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巍;;建安作家與文學傳統(tǒng)[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2 陶原珂;20世紀中國新文學傳統(tǒng)的形成和構成因素[J];學術研究;1994年06期
3 陸雙祖;;論《浮士德》文本的狂歡化特色及其文學意蘊[J];青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4 陳繼會;;文學傳統(tǒng)與新都市小說[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謝曉霞;;文學生產機制與新都市小說[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王素霞;;都市想像與新都市小說[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蒲度戎;;葉芝的象征主義與文學傳統(tǒng)[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07期
8 孫海英;;關于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一點思考[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6期
9 王林;張道振;;目的語文學傳統(tǒng)對文學文體風格傳譯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白草;;林一木和她的詩[J];六盤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達;;中國文學將被時代改寫?[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2)[C];2010年
2 陳曉明;;文學:一種奇怪建制?[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楊匡漢;;關于共和國文學——《共和國文學50年·緒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5)[C];1999年
4 姚文放;;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學批評方法與文學傳統(tǒng)[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劉秀娟;;文學應更深刻地表現(xiàn)城市生活[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年第4期(總第198期)[C];2010年
6 計璧瑞;;從文學看臺灣[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7 何云波;;肖洛霍夫與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仇鴻偉;;傳統(tǒng)文學與文學傳統(tǒng)[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9 王暢;;市場經(jīng)濟與文學傳統(tǒng)——關于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問題的辯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10 劉福勤;;瞿秋白與魯迅文學傳統(tǒng)[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蘇婭 攝影記者 王曉東;在數(shù)學與文學精妙的兩極[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2 木弓;生存斗爭主題是龍江文學之魂[N];文藝報;2010年
3 牛學智;主體性問題與文學理想的當代處境[N];文藝報;2010年
4 楊守森;“元問題”視野中的文學傳統(tǒng)[N];光明日報;2004年
5 張燕玲;重新探尋文學的真實[N];文藝報;2010年
6 王汶成;文學傳統(tǒng)的當代運命[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張晨;文學傳統(tǒng)中的生命旨趣[N];學習時報;2002年
8 記者 陳香;專家熱議:原創(chuàng)少兒類型文學有市場缺作品[N];中華讀書報;2011年
9 南方周末記者 夏榆;李敬澤:文學這事有公道[N];南方周末;2011年
10 金立群;新文學經(jīng)典化的學理探討[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春;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聶薇;V.S.奈保爾小說《抵達之謎》辯證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高蘭;利維斯與英國小說傳統(tǒng)的重估[D];吉林大學;2009年
5 蔡莉莉;新文學傳統(tǒng)中的歸來詩歌[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張焱;歷史的痕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胡吉星;作為文體的頌贊與中國美頌傳統(tǒng)的形成[D];暨南大學;2009年
8 司俊琴;中亞東干文學與俄羅斯文化[D];蘭州大學;2011年
9 劉進;“權威”與“經(jīng)驗”之對話[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蘇艷;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園:神話—原型視閾中的文學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燕燕;文學的定義:民國時期文學概論教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孫一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D];揚州大學;2005年
3 李瑩;從網(wǎng)絡熱門小說透視新媒介與文學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玲玲;論城鄉(xiāng)意識與中國1930年代文學[D];南京大學;2011年
5 沈宏;重評伊迪絲·華頓[D];黑龍江大學;2004年
6 任竹良;救贖的焦慮——傳播學視角下的“底層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孟德威;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說繁盛的原因[D];青島大學;2008年
8 李紫旭;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zhèn)”文化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9 陳香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對女性哥特的繼承與超越[D];蘭州大學;2007年
10 李晶;當代文論話語中的文學傳統(tǒng)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293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72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