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他者”之間—毛姆《蘇伊士之東》,《面紗》和《在中國屏風上》的中國意象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561.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俊娥;;重塑還是誤讀——毛姆與《在中國屏風上》的中國人[J];甘肅高師學報;2019年04期
2 蘇悅;謝宇雪;杜曉揚;陳雄鷹;楊莉;;基于毛姆小說的20世紀初英國群體心理分析[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年10期
3 杜興杰;;西方主義語境下淺析毛姆作品中的中國形象[J];海外英語;2018年14期
4 曹文軒;;口吃的毛姆[J];小學教學研究;2013年33期
5 朱偉;;知出入,盡得風流——毛姆《總結》的啟示[J];語文學習;2014年04期
6 劉恒友;;“洛陽紙貴”非“紙”貴[J];語文月刊;2017年05期
7 蕭曉紅;;毛姆:一個不老的傳說[J];現(xiàn)代世界警察;2016年02期
8 閆俊蕾;;假面具后的真人性——以毛姆《午餐》為例[J];海外英語;2017年09期
9 胡日查;;從人物形象看毛姆小說的特質[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辛紅娟;鄢宏福;;毛姆在中國的譯介溯源與研究潛勢[J];中國翻譯;201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慶;;《患難之交》中“殘酷”的重新解讀——與《遙遠的救世主》比較研究[A];外國語文論叢(第2輯)[C];2009年
2 楊倩倩;;掀開毛姆的“彩色面紗”——《彩色的面紗》的東方主義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屈海燕;;馬原與毛姆的敘事藝術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1)[C];2007年
4 胡雪苗;;搖擺不定的他者——《彩色的面紗》中的中國形象[A];貴州省翻譯協(xié)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語言文化與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傅小平;跟著毛姆,望向異域的月亮和人性的真相[N];文學報;2019年
2 溫嶺市新河中學 江富軍;毛姆的“享受閱讀”理念(1)[N];新華書目報;2017年
3 江富軍 溫嶺市新河中學;毛姆的“享受閱讀”理念(3)[N];新華書目報;2018年
4 江富軍 溫嶺市新河中學;毛姆的“享受閱讀”理念(2)[N];新華書目報;2018年
5 馮雪梅;毛姆大叔可不管別人怎么說[N];中國青年報;2013年
6 劉世芬;這個時代被他掐準了“三寸”[N];中國藝術報;2017年
7 羅長利;對閱讀的洞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
8 楊杰;毛姆的中老年保健[N];中國青年報;2017年
9 鄧安慶;作為“二流作家”的毛姆[N];文學報;2016年
10 本報記者 陳曉黎;洞見人性枷鎖的毛姆[N];文匯報;201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龐榮華;毛姆異域游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娟;張愛玲與英國文學[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艷花;毛姆與中國[D];復旦大學;2010年
4 梁晴;從毛姆的小說創(chuàng)作看畫家高更對其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丹妮;毛姆小說中的性別建構[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年
2 劉卉;秩序與天性的沖突[D];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
3 張怡然;“自我”與“他者”之間—毛姆《蘇伊士之東》,,《面紗》和《在中國屏風上》的中國意象[D];吉林大學;2019年
4 許艷;染色的面紗—從保爾·利科的社會想象理論解讀毛姆小說《彩色面紗》中扭曲的中國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9年
5 吳佳佳;毛姆短篇小說中的東方形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年
6 李靜;《在中國屏風上》的在華西方人形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7 賀婷婷;身份差異與倫理悲劇[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8 張歆雪;毛姆短篇小說中的英國僑民形象探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8年
9 馮薇;毛姆《木麻黃樹》中東方形象的構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年
10 趙夢雅;毛姆的東方書寫研究[D];湘潭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6883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68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