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莫伯利》中的“游蕩者”對傳統(tǒng)游蕩者形象的繼承與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18:13
【摘要】:本文將“游蕩者”形象引入對埃茲拉·龐德的長詩《休·塞爾溫·莫伯利》的解讀!赌分械挠问幷咭环矫胬^承了波德萊爾、本雅明筆下“游蕩者”的一些共同特點,同時,他又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赌分谐霈F(xiàn)了難以分辨的多重敘事聲音,而且由于龐德在其信件中對其敘事聲音闡釋得模棱兩可,研究本詩的學者們總是將研究焦點集中在龐德與人物莫伯利的關系上。正如詩歌中的敘事者一樣,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游蕩者”的身份也總是模糊不清的。游蕩者的視角是觀察現(xiàn)代社會紛繁復雜現(xiàn)象的比較合適的視角,他的視角也有助于闡釋詩歌中人物身份的混亂,但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將游蕩者的視角引入對本詩的解讀。事實上,游蕩者的視角和《莫伯利》中的多重敘事聲音比較相似。不斷轉(zhuǎn)換角色的敘事方式是現(xiàn)代藝術家表達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多元身份的最佳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人物面具后,詩歌中的游蕩者將不斷變化的角色統(tǒng)一起來。他將都市生活中瞬間即逝的形象定格,以現(xiàn)代性本質(zhì)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傳統(tǒng)意義上,游蕩者的存在依賴于物理空間,他們總是與都市人群和大街相連,但是,如果我們將游蕩者的存在理解為一種感知方式或者是一種闡釋文化的方式,那么他是否出現(xiàn)在大街上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赌分械挠问幷卟⒉皇芾в诰唧w的人物身份,他可以從身處的時代和物理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他在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有了一種新的存在方式,他穿越時空的界限,他的游蕩不是在物理空間里的游蕩,而是在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空間里的游蕩。此外,《莫伯利》把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神話結構納入對現(xiàn)代社會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奧德修斯這一形象將傳統(tǒng)游蕩者、《莫伯利》中的游蕩者以及龐德后期作品中和其他現(xiàn)代作家作品中出現(xiàn)的游蕩者聯(lián)系在一起。詩歌中的多重敘事聲音、神話結構以及對現(xiàn)代都市體驗的關注繼續(xù)為其后的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城市書寫提供借鑒。本文由主體三部分以及前言和結論組成。前言包括文獻綜述和研究意義。第一章追溯游蕩者的起源,主要是對愛倫坡、波德萊爾和本雅明三人的作品中的游蕩者形象進行梳理分析。第二章分析《莫伯利》中的游蕩者如何繼承了傳統(tǒng)游蕩者形象的部分特點。第三章闡釋長詩中的游蕩者如何發(fā)展、演化傳統(tǒng)游蕩者形象。結論強調(diào)了《莫伯利》中游蕩者未完成的藝術追求以及本詩對龐德后期《詩章》和艾略特《荒原》創(chuàng)作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I712.072
本文編號:2584535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I712.07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王慶;;莫伯利的世界:“一個拙劣的文明”——論《休·賽爾溫·莫伯利》的現(xiàn)代性批判[J];外國語文;2013年06期
2 桑翠林;;龐德之《莫伯利》:對位技法與交感文本[J];外國文學評論;2013年04期
3 蘇玉鑫;;面具背后的形象——《休·賽爾溫·莫伯利》中的敘述視角解讀[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4 蘇玉鑫;;《休·賽爾溫·莫伯利》的文本間性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蘇玉鑫;;《休·賽爾溫·莫伯利》中的“他人話語”[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01期
6 吳玲英;蘇玉鑫;;《休·賽爾溫·莫伯利》中的“自我話語”[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郭軍;;都市漫步者[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02期
8 孫琳,牟金江;回顧與探索——解讀龐德詩歌《休·塞爾溫·莫伯利》的主題結構[J];北方論叢;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2584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58453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