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美國文學中華人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的嬗變——以《望巖》和《莫娜在希望之鄉(xiāng)》為例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建構(gòu)與批評實踐研究”【項目批號:13&ZD12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蒲若茜;;“越界”與“回歸”——20世紀末華裔美國文學的主題演變[J];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02期
2 蒲若茜;;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野[J];江漢論壇;2006年03期
3 蒲若茜;;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整合之路[J];華文文學;2006年05期
4 吳冰;;關(guān)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J];外國文學評論;2008年02期
5 吳冰;;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02期
6 凌津奇;;談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年01期
7 吳冰;;華裔美國文學中的翻譯問題[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年01期
8 李鴻嘉;;華裔美國文學知識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3期
9 劉艷輝;;關(guān)于華裔美國文學教學的思考[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章燕;;論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的體現(xiàn)[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裴水妹;;木蘭關(guān)公在美國 論華裔美國文學中中國傳統(tǒng)歷史人物的運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趙文書;;創(chuàng)造“華裔美國感性”——趙健秀的華裔美國文學評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述評[A];終結(jié)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外成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亞裔美國文學與華裔美國文學[N];中華讀書報;2000年
3 王逢振;文化視野中的文學研究[N];光明日報;2007年
4 張子清;我觀“華裔美國文學”[N];文匯報;2007年
5 吳冰;關(guān)于華裔美國文學的一些思考[N];文藝報;2008年
6 秋葉;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新起點[N];中華讀書報;2009年
7 世文;“美國文學中的中國”[N];文藝報;2008年
8 王亞光;打開欣賞花香異域的窗戶[N];中華讀書報;2013年
9 孫勝忠;走出誤區(qū),,還文學批評本來面目[N];文藝報;2007年
10 陸薇;以哥特敘事燭照華裔美國文學[N];文藝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陸薇;滲透中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后殖民理論視野中的華裔美國文學[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2 金學品;呈現(xiàn)與解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蒲若茜;族裔經(jīng)驗與文化想像[D];暨南大學;2005年
4 詹喬;論華裔美國英語敘事文本中的中國形象[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晶鈺;“他者”—東方主義視角下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華人形象[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王偉;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文化符號[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文晶;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一個尚待拓展的領(lǐng)域[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管艾艾;早期華裔美國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吳麗仙;華裔美國文學中“新的中國”話語[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逄怡青;華裔美國文學中隱喻的認知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芳;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中的回譯問題[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8 李方;華裔美國文學的雜合翻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9 薛紅;解讀華裔美國文學中的文化身份認同[D];山東大學;2009年
10 鄭靜;自我的追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323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532377.html